夏季養生吃喝講門道 | 養生知識網


 

A-A+

夏季養生吃喝講門道

2015年04月28日 夏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2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法則,每一季的天氣特點不同養生法則千差萬別,那麼夏季養生要注意什麼呢?

吃喝講門道 夏季養生3原則

吃喝講門道

保健養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年四季都應重視。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難當,晝長夜短,相對於其他季節而言,人們在吃喝方面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蛋白質的攝入

天熱出汗失水,會使人體內蛋白質代謝加速,繼而使氮排泄量增加,從而使人體處於負氮平衡狀態。因此,人在夏季必須注意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多吃一些豆製品、蛋類、綠豆、白木耳、海蜇、海帶、芝麻醬、奶類、魚、蝦、雞等,這些食物蛋白質含量高,而且比較清淡。溫度升高使人體代謝加快,大量出汗,從而導致機體的耐力、抵抗力降低,致使人體出現疲倦乏力、頭昏、口乾、食慾減退等情況,因此,人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和產熱較少而含有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飲食。多食西瓜、西紅柿、莧菜、豇豆、小白菜、黃瓜、小米、豬瘦肉、動物肝臟、雞蛋、牛奶、綠豆等可補充營養,增加體力。但是飲水不要過猛、過速或者一次過量,應少量多次飲水。夏季天氣炎熱,胃腸功能受到暑熱刺激後相對也會減弱。老人過度食用生冷瓜果、冰凍食物,會加重心臟負擔和有損消化功能。為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應選用具有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的食物,如西紅柿、黃瓜。成人每天吃300克左右西紅柿基本上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黃瓜不僅能清熱解暑,還可降血脂,且鮮黃瓜中的丙醇二酸還具有減肥作用。

2.多吃苦味蔬菜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悶,頭昏,食慾不振,身體消瘦。此時吃點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味食物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燥濕、除煩提神和健胃的功能。

3.進補宜益氣

祖國醫學有“補氣防暑法”,即夏日進補時宜選取一些補氣藥物,連服數劑,以扶正氣。常用的補氣藥有西洋參、黃芪等。將3克五味子搗碎,煎湯代茶飲,可治氣虛不斂、口渴多汗。

總之,夏季飲食以清淡、新鮮、易消化為主,少食高脂厚夫及辛辣上火之物。烹調時應注重色、香、味,以增進食慾。要多飲水或各種有益飲品。亦可自己製作一些清涼食品,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以及赤豆糕、酸梅湯、菊花茶等。還可以吃一些新鮮的涼拌菜,加些醋、蒜泥、薑末等調味品,既能解暑祛濕,健脾益腎,又能抑菌殺菌,預防腸道疾病。另外,飲食養生要注意衛生,不可過食或濫食,不然會傷害胃腸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會發生腹瀉、菌痢等症。

起居有學問

1.早唾早起

夏天日出早,應早睡早起,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夏天萬物滋長,是一年中最適合滋養陽氣的時候,加上晝長夜短、氣候悶熱,清晨五六點鐘是起床的最好時機。

2.適當午睡

午睡是養生的良方之一。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午睡格外重要。午睡的時間一般以30~60分鐘為宜。它所產生的效應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能補足人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神經機能盡快恢復,還能大大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提高午後的工作效率。通常,經過短暫的休息,人的精力會迅速恢復,所以有人稱午睡是“工作中的加油站”、“生活中的調節器”。但是,不宜在陽台、樹下、露天或有穿堂風的廳堂等處午睡,更不要在涼滑的水泥地上午覺,也不要穿無肩、無領、緊身衣或透氣性能差的衣服.防止汗出當風感受風寒濕邪,引發肌肉關節酸痛、麻痺或四肢僵硬而致,以穿著經濟實用、較為寬大的棉製品為好,既透氣又吸汗。

3.避免潮濕,保持居室乾燥通風

陰雨時節或高溫天氣都可利用空調對室內進行除濕或降溫。萬一雨天涉水淋雨,可飲服薑糖水以驅逐寒濕之氣。若有頭重、身熱等症狀,可服用藿香正氣丸解表除濕。若衣服汗潮,要及時洗澡更衣。雨季過後,還須晾曬衣被,驅潮消霉。汗流浹背者不可驟然進入冷氣房中吹風,建議將汗拭乾後再進入室內,且室內與室外的溫差不要過大,以利於身體健康,節約能源。

降溫有竅門

1.掛窗簾

陽光直射的房間,一定要掛窗簾遮擋陽光。窗簾宜選用吸收熱量少的淺淡顏色材質,並配以遮光布。

2.室內“製冷”

在居室裡放些冰塊或幾盆清水,或在地上灑些清水,或多擦幾遍地,均有助於吸收熱量。

3.一天數澡

可一天數澡,尤其是早晚洗溫水澡,對防暑降溫非常有益。有人出汗後貪圖涼快,喜歡沖冷水澡,而沒有想到大量出汗時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驟然降溫,血管急劇收縮,對心腦血管均無益處,甚者會引起心腦血管病發作或致肌肉關節不適,引發身體調溫機能紊亂等疾病。即使不便一天數澡,多用自來水沖洗幾次手,對降溫也是有益的。

4.降溫適度

電扇、空調都是夏季家家必備的降溫裝置。但是,無論電扇還是空調,都不可以直接對著身體降溫,而應採取“迂迴戰術”,用“微風”、“搖頭風”或“折返風”(直吹牆面再讓風折返)。尤其在睡眠後,即便是年輕人,也不可調到高擋直吹,以免面、腰腹、關節等處受寒引發疾病。所以,降溫應盡可能方式和緩,老人和孩子均宜搖扇取涼。空調降溫,溫度最好設在25℃一27℃之間,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10℃,開機1~3小時後關機,保持室內自然通風。

夏季養生 喝水有講究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所以夏季養生及時補水很重要,但是喝水也有講究,喝對了才能達到養生的作用。

不渴也要喝水

不能等口渴時再喝,口渴是體內輕微失水的表現。夏天每日補充水分在3000毫升左右,才能滿足人體需要。

口渴不能狂飲

口渴狂飲會使體液中水與鹽失去平衡,輕則引起胃腸劇痛,重則危及生命安全。

大量出汗應補鹽

夏天大量出汗後,應適當喝點淡鹽水。

出汗後少食冷飲

其實,冷開水中水分子大部分處於聚合狀態,不容易滲入細胞,而熱開水中單分子較多,能迅速滲入細胞,使缺水的機體及時得到水分補充。

不宜多飲純淨水

因為純淨水在製作過程中,既除掉了一些有害病菌、有機物等雜質,也除掉了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夏季養生必知 防暑濕常泡腳

夏季暑多夾濕,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用溫水泡腳(足浴)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於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從經絡角度來說,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與各臟腑相對應的反射區,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此,泡腳時通過經絡傳導,也能達到臟腑保健效果

睡前泡腳勝吃補藥

泡腳也有講究。“睡前洗腳,勝吃補藥”,睡前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保健目的,洗畢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亦可早晚兩次(一般上午10點1次,晚上睡前1次)。每次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但對於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高血壓等要適當延長一些。具體時間需根據泡腳者的年齡、性別、疾病情況等及泡腳後的感受來逐漸調整。

不同中藥足浴適應症不同

夏季祛除暑濕還可用中藥藿香煎汁泡腳,取藿香30~50克放入2000毫升水中用武火煎煮40分鐘,再用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汁後再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將兩份藥汁放在盆中,浸泡雙足,藥液以泡過足踝為度。在浸洗過程同時進行足部按摩。

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有不同的適應症,如頭暈、頭痛、失眠、耳鳴、感冒、濕疹足癬、風濕性關節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經痛、高血壓、糖尿病等,應結合自己具體情況請有臨床經驗的中醫生開具足浴的中藥處方。

家庭足浴也有宜忌

家庭足浴還要注意以下幾點:飯後不能立即足浴,以免影響消化;足浴時,室內環境宜安靜舒適,室溫適中,不要直接吹風,精神要放鬆;水溫要保持溫熱,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適,太熱會燙傷皮膚,尤其是糖尿病人浸泡水溫更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及足部外傷者均不宜足浴;足部皮膚皸裂者水溫不宜太高,泡洗後擦乾應塗上凡士林;冬天足浴時應在膝蓋上加蓋大毛巾保暖,足浴後立即擦乾雙腳,注意足部保暖;足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如出現神志模糊、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並告知家屬及時處理。

另外,夏天許多人喜歡用涼水洗腳,認為這樣可以降溫消暑,感覺比較舒服。其實這樣不利於下肢血液循環,長期如此對健康有害,應該避免。

結語:夏季天干物燥,身體裡的水份都特別容易被蒸發,這樣的季節裡一定要做好體內保溫和防暑降溫工作。

 

 

 

標籤:【夏季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