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秋季的飲食之道 | 養生知識網


 

A-A+

黃帝內經:秋季的飲食之道

2013年08月21日 秋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66 ℃ 次

從立秋之日開始,便進入秋季了,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中秋節是氣候轉化的分界點。

* 秋季是陽氣主收的季節

“夏至一陰生”,從夏至開始,自然界的陰陽之氣已經開始進入陽氣逐漸衰退、陰氣逐漸生長的季節。但在小暑、大暑的節氣,由於自然界陽氣過分盛大,微微生長的陰氣無法體現出來,到了立秋,這種陰氣才生長到一定階段,而在整個自然界的生化活動中彰顯出來。這種變化表現在氣候上就是氣溫逐漸由熱轉寒,農作物的生長也達到極點而成熟的階段。因此,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動中“收”的階段,這一“收”字,代表著農作物應進行秋收,更深刻的含義是自然界的陽氣也處於“收斂”的狀態。《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容平”,就是表達生物經過春夏季的生長,長夏的灌漿、成熟而達到的一種外在形態的穩定,亦可以說是發育的停滯狀態。“天氣”指天陽之氣,“天氣以急”即陽氣開始收斂;“地氣”為地陰之氣,“地氣以明”則是表達陰氣上升的狀態。陽氣降,陰氣升,這種陰陽之氣的變化,是萬物形態出現“容平”的基礎。

這種變化在人體也有相應的體現,人體的陽氣亦由發散轉化為收斂的狀態,表現為皮膚汗出減少,小便增多;兒童的身高很少生長,因為主持生長的陽氣開始收斂;人體的多種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骨關節、慢性胃等,在夏季可能有所緩解或好轉,但進入秋季則往往舊病復發。因此,秋季陽氣的收斂伴隨著人體一系列的變化。

* 秋季是肺氣當值的時令

五臟通應四時,前面我們談過了肝通應春季,心通應夏季,脾通應長夏,而肺則與秋季相通應。按照我們談到的五臟與時令的關係,一方面,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現最強;另一方面,秋季最容易出現肺受傷的症,如氣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發病最高。肺的功能是:主司呼吸之氣,主持水液代謝;與七竅的關係是開竅於鼻;在色、味的對應上是在色主白,在味為辛。

* 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長、化、收、藏過程中“收”的階段,也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的季節,因此,在養生方面,飲食起居都要圍繞著能促進陽氣的收斂為目的,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秋冬養陰”。同時,鑒於秋季燥邪為主,在生活上亦應注意防止燥邪傷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飲食要“減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氣盛而肝氣虛,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為防止肺氣過盛而肝氣過虛,要從飲食上進行調節,辛入肺,酸入肝。同時,秋季的養生要收斂人體的陽氣,辛主發散,酸主收斂,減辛增酸有助於“秋冬養陰”。減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薑、大蔥、陳皮等,並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鍋、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蘋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楊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 秋季飲食,宜滋陰防燥

秋季氣候乾燥,易傷人體津液,津液被傷,易於出現乾咳、無痰、便秘等症狀,多服用涼潤之品可以有效預防燥邪傷人。可多食蓮藕、銀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藥、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鴨肉、螃蟹、鱉、龜等肉類食物。

由於秋季的自然特點,一方面是陽氣開始收斂於內,體表陽氣偏少,因此,素有體質虛弱之人,常易在此季節反覆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會出現燥邪傷人的徵象。

針對秋季的陽氣狀況和氣候特點,對於體質虛弱的人,除飲食調養之外,亦可以進行適度的藥物調養,由於秋季燥邪最甚,因此,藥物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

標籤:【之道】【飲食】【秋季】【黃帝內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