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如何認識感冒的(附小兒感冒注意事項)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是如何認識感冒的(附小兒感冒注意事項)

2013年12月14日 冬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76 ℃ 次

辯證論治是中醫的根本。那什麼是辨證論治呢?

證是中醫學中特有的概念,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搜集的症狀、體征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的綜合性結論,是疾病本質的反映。辨證的過程,就是綜合思維的過程,即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情況進行分析、鑒別,最後確定“證”,這是中醫診斷的核心內容。因為中醫治療的中心是圍繞“證”來進行的,是什麼證就用什麼法來治,所以常常出現“同異治”和“異同治,' o 就是說,同一個病因表現的證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不同的病因出現相同的證而採用相同的治療。可見,中醫對病的診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證的診斷。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不論藥療還是食療,也不管是內治還是外治,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感冒也不例外,雖然都診斷為感冒,卻可出現不同的證,治療方法因而也就不同。

中醫感冒分類:

       1.風寒感冒:主症為發熱,怕冷,鼻塞流清涕,脈浮緊,咳嗽痰清等,治療可用“九味姜活湯”“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熱感冒:主症為發熱,鼻塞流濁涕,口喝,脈浮數,咳嗽痰黃等,治療可用“銀翹散”“桑菊飲”。
       3.感冒挾暑:主症為發熱多汗,口渴,脈洪虛,治療可用“香薷飲”。
       4.感冒挾濕:主症為發熱不高,口不渴,脈浮緩,咳嗽痰多如糊狀.可用“藿香正氣湯”加減。
       5.陽虛感冒:主症為發熱,口不渴,脈虛,無汗或少汗,可用“人參敗毒散”“補中益氣湯”。
       6,陰虛感冒:主症為發熱,舌苔薄白,舌質鮮紅,脈浮虛,尺部沉,可用“加減萎蕤湯”.方見通俗傷寒論。
       7.感冒挾燥:主症為發熱,口渴,咳嗽無痰,脈浮,可用“桑杏湯”。
       8.感冒風寒直中少陰:發熱身痛,怕寒,脈沉緊,陰寒重者.多見於老人,或壯年房事後受寒所致.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中醫看小兒感冒: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衛外不固,加之寒暖不能自調,易於感受外邪,常因四時氣候驟變冷熱失常,外邪乘虛侵襲,就會發生感冒。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小兒在這一年齡階段,機體抵抗力弱,造成了其對感冒的易感性,這是內因;二是由於養育不當,更加重了易感性。因此,減少小兒感冒的發生是有可能的,主要應從養育著手,具體來說就是平時不要穿得太厚,遇有氣候突變及時增減衣服等。
小兒患了感冒,容易入裡化熱。中醫稱小兒為“純陽之體”。金元醫家劉河間在其《 河間六書》 中說:“大概小兒病在純陽,熱多冷少也。”清代名醫葉夭士在其所著《 幼科要略》 中也說:“按被裸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他們均揭示出,在病理情況下,因為機體陽亢陰虧,所以容易從熱化火。感冒當然也不例外,往往表現熱多於寒。如對咽喉紅腫者,即使舌苔薄白而潤,也要考慮為風熱感冒,縱有寒象,亦以寒包熱郁居多,臨證應當注意
小兒感冒最重要的特點是,病情複雜,兼證較多。中醫認為,小兒肺常不足,肺失清肅,氣機不利,津液凝聚為痰,以致痰阻氣逆,此為感冒挾痰,表現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舌苔厚膩,脈象浮滑。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節,感冒之後,往往影響運化功能,以致乳食積滯不化,阻滯中焦,此為感冒挾滯,即“挾食感冒”,表現院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腹瀉,或大便秘結,數日1 次,小便短赤,舌苔薄膩,脈滑礦小兒神氣怯弱、筋脈未盛,又因容易發熱,若被高熱熏灼,容易出現熱擾神明、抽痙動風,此為感冒挾驚,表現為驚惕啼叫、臥睡不寧、睡中咬牙,甚至驚厥,舌尖紅,脈弦。

由於小兒感冒的特殊性,所以在治療時更應該注意一些:

( l )辛溫辛涼並用:小兒感冒雖然亦分風寒、風熱兩大證型,但以風熱證居多‘因為小兒一般裡熱較協,縱然為風寒所中,也容易寒從熱化,若挾食積則更易化熱。或熱為寒閉,反而引起其它變化。故單獨用辛涼藥,往往汗出不透、寒邪不去;單獨用辛溫藥,又往往熱不能解。所以,一般採用辛溫、辛涼並用,方能風熱、風寒兩解。辛溫藥如麻黃、桂枝、蘇葉、羌活、荊芥、防風,辛涼藥如桑葉、薄荷、牛芬子等。若熱仍不退,即須佐以清熱藥,如銀花、連翹、黃荃、板藍根等。

 

( 2 )注意標本兼顧:小兒感冒與成大感冒不同,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兼挾證多。一般來說,感冒為本,兼挾證則為標,治療必須標本兼顧。小兒感冒常見的兼挾證有三型:挾痰者,可予桑白皮、前胡、黛蛤散清肺化痰,蘇子、半夏、陳皮溫化寒痰葶藶子、萊菔子、白芥子等滌痰,挾滯者(挾食感冒),可加神曲、山植、麥芽、雞內金消食導滯,或大黃、玄明粉、積實通下洩熱,挾驚者(傷風發搐),可佐以蟬衣、鉤籐、殭蠶安神鎮驚,或用小兒成藥小兒回春丹、琉拍抱龍丸。

標籤:【感冒】【小兒】【注意事項】【附】【中醫】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