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過吃法不同 民俗專家談「寒食節」 | 養生知識網


 

A-A+

清明一過吃法不同 民俗專家談「寒食節」

2012年12月10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46 ℃ 次

在中國的美食傳統中,清明是最好的時節。驚蟄稍顯早,大地剛剛萌動,而谷雨又覺得有些晚了,許多時令的美食已經度過了最美的年華。清明是一個界限,比如刀魚,“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後魚骨硬似鐵”;比如春茶,“明前茶”為最佳,到了谷雨,就稍差一些,到了立夏,茶葉早就沒有了“明前”的清爽。本期,小編就為您細細道來與清明節有關的美食。

 

淺淡北京“寒食十三絕”

清明節到了,這是一個既是感恩追思,又是踏青游春的節日。把哀傷和歡樂巧妙結合在一個節日裡,體現了我們祖先對時間生活的智慧。“寒食十三絕”是這種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北京人喜歡“十三”,因為它是“十全十美”和“福、祿、壽”三星之合,是個內涵豐富的吉祥數,男人出類了叫十三太保、女孩拔萃了叫十三妹、建塔要十三層、藏經要十三卷……因此舊日王府和名門大戶在清明給先人墓祭時上供要講十三節。

“十三節”是清明墓祭“寒食供”的一種。第一種寒食供飯菜,擺的已逝之人生前最喜歡吃的食品,如餃子、饅頭等;第二種叫蜜供,以朝陽門外正興齋滿洲餑餑鋪產的蜜供和蜜供坨兒最有名,把大大小小的供桌疊成十三層,所擺蜜供五個為一堂,坨上插上“福”、“祿”、“壽”、“喜”、“財”等剪花字或插小旗,疊在一起有一房那麼高;第三種是小吃,講究用十三種,用提盒帶到墳地祭奠,然後可以當“借祖游春”時家族人旅遊食品。這類小吃有自家製作的,有在店舖採購的。這類“寒具”有三個特點:適於冷餐、便於攜帶和不用作料。“寒食供”中以擺蜜供山最為隆重,只有王府和名門大戶才辦得起,有專門料理“蜜供山”的清茶老會。蜜供山雖好,但一般人家擺不起;由於撤供後蜜供由圍觀的兒童分享,所以“十三節”名聲很大,深入人心。

清代海澱有圓明園、香山健銳營、外火器駐防八旗營,這“外三營”平日是守衛“三山五園”皇家園林的護衛部隊,戰時是出征的將士,家族墳地均在海澱。外三營八旗駐防營的特點是地處郊區,模仿城內王府和官宦人家文化和皇家園林內的宮廷習俗能力很強,俗話說“王府講究,營裡將就”,於是用十三種小吃湊在一起叫做“寒食十三絕”,既應了“節(絕)”的音,又合了“十三”這個典。由於十三是個吉祥數,而祭品又多是各家自制,所以具體哪些寒食沒有定論,各家有各家高招。群眾自發用“十三絕”當祭品,城內和郊區小吃店就應消費要求製作“寒具(寒食節忌火時食品)”,當清明祭祀用品和換火(膛爐子)時期的寒食,成了獨具特色的節日食品。

北京小吃有京西皇家園林、內城廟會、南城清真、城東運河四大流派,各有特色品種,因此“寒食十三絕”沒有統一說法。只能說些有代表性的品種,如蒸糕類:芸豆卷、豌豆黃、豆面糕(驢打滾)、艾窩窩、小窩頭;烘烤類:燒餅、火燒、螺絲轉、硬面餑餑;炸貨類:湯麵炸糕、炸三角、薑汁排叉、蜜麻花、散子、炸饹馇、麻團、卷果……等。每個品種又有細小分類,成為北京小吃一大特色。

標籤:【專家】【談】【寒食節】【民俗】【不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