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浙江各地七夕習俗 | 養生知識網


 

A-A+

揭秘浙江各地七夕習俗

2016年01月24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7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你好奇浙江各地七夕習俗嗎?七月初七是七夕節,浙江人過七夕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杭州人七夕要賽巧,金華人流行殺公雞,寧波要用槿葉洗頭……今天小編為您介紹浙江各地七夕習俗

浙江各地七夕習俗

1、杭州;七夕賽巧

坎山鎮有個千年古寺地藏寺,當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發地來到地藏寺宿山祈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坎山百姓過七夕的另一內涵則是“七夕賽巧”文化。

家家戶戶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桿,上面掛著花邊,八仙桌上也放著精美的花邊,桌子中間擺放著時令水果——“藕斷絲連”的蓮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結束後便是女孩們的“賽巧”活動。穿針引線,挑織花邊,姑娘少婦現場比試,其樂融融。

浙江各地七夕習俗

2、金華:殺公雞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髮,讓一頭秀髮烏黑發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於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於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臥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塗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3、衢州:沖洗淨身

每年七夕,柯城區九華鄉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祝活動。當天,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淨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於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4、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5、台州:石塘小人節

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為“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願。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至今仍被民眾完好保留。

6、寧波:槿葉洗頭

每逢七夕,寧波民間有婦女拜織女、乞巧、對月穿針、槿葉洗頭、聽悄悄話、印巧果等習俗,寧波各地方志均有相關記載。明代嘉靖《鄞縣志》:“七夕婦女陳瓜果乞巧。”明嘉靖《鎮海縣志》:“七夕婦女用槿葉汁燂(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清代雍正《慈溪縣志》:“七夕婦女陳瓜果乞巧。”清代康熙《象山縣志》:“七夕婦女陳瓜果乞巧”等。

7、溫州:送巧食

每逢七夕,溫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陳列各種瓜果、糕餅,面對天穹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廢。民間還有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系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人們是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七夕節,溫州民間有吃麻巧和紅豆餅的習俗。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並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願孩子們長大都有一雙巧手。過去,溫州人凡在這一天出生的,也會給取一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8、嘉興:七夕香橋會

在嘉興,每年七夕,人們都會趕來參加七夕香橋會,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並在欄杆上扎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在祭祀牛郎織女後,便將香橋焚化,象徵著二人已經走過香橋,歡喜相會。

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

浙江各地七夕風俗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想要知道更多更具體的七夕習俗,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

標籤:【古代七夕習俗】【七夕節的來歷和習俗】【蘇州七夕的習俗】【海州 七夕習俗】【南京七夕的習俗】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