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打糍粑的習俗 | 養生知識網


 

A-A+

中秋打糍粑的習俗

2016年12月14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15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秋打糍粑,你聽說過嗎?八月中秋打糍粑、吃糍粑是廣西等地的習俗,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中秋打糍粑的由來及做法。

中秋打糍粑的習俗

“八月裡,中秋到,家家戶戶打糍耙;快喊爹,快喊娘,燒開水,蒸糯米。蒸熟倒進碓窩裡,拿起粑捶搗糯米。”打糍粑是中秋節的一個有趣的習俗。

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梅州客家地區都有做糍粑的習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中秋節是武隆山區農家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秋收基本結束,新谷進了倉,為了慶賀莊稼豐收,過個團團圓圓的中秋佳節,人們自古以來就有過中秋打糍粑的風俗,一敬神靈、二祭祖宗,同時也增進鄉鄰之間的感情。

中秋節吃糍粑在書上極少記載,但是在廣西的許多地區,確有這樣的習俗。一些地區甚至中秋節可以沒有月餅,但是卻不能沒有糍粑。做法是,把新收回來的糯米淘淨,用飯甑蒸熟。放到石臼裡搗,足足要搗一個多小時才能做好,一個個圓餅被晾乾放置。到了中秋那天,就會取出幾個,放在火上烤著吃。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

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像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中秋打糍粑的習俗

糍粑的做法

材料:糯米500g、紅糖100g、黃豆粉50g、花生仁50g。

做法:

1、基礎材料製作:糯米用清水淘洗乾淨,揀出穀殼雜質。將糯米放入盆中,注入足以浸沒糯米的冷水浸泡10小時。將糯米撈出瀝干,放入竹篦中,如果沒有竹篦,也可以直接放入鋪好屜布的籠屜中。大火加熱蒸鍋中的水,將裝有糯米的竹篦放入蒸鍋,用大火蒸40分鐘。在蒸糯米的時候,每隔10分鐘,在糯米上灑少許熱水,防止糯米變干。趁熱將蒸好的糯米倒入大盆中,用飯勺翻拌碾壓。壓糯米是個需要時間和體力的工作,要一邊翻一邊壓,反覆將糯米飯搗爛成團,米團會變得非常黏,並且完全沒有米粒。製成基礎糍粑米團。用熱水浸濕的濕布將基礎糍粑蓋好,防止降溫變干。

2、配料製作:將花生仁放入炒鍋,用微火加熱,一邊烘焙一邊翻炒直至花生表皮的紅衣開始脫落,花生仁顏色變黃。將花生表皮紅衣搓掉,把花生仁放入粉碎機打成花生粉,花生粉不需要非常細膩,粗糙一些也可以。黃豆粉放入乾淨炒鍋,用微火加熱炒鍋,同時不停地翻炒直至黃豆粉發黃變色。花生粉和黃豆粉放入大碗中,混合均勻備用。紅糖放入小煮鍋,加入少許熱水攪拌均勻。用微火加熱小煮鍋,直至紅糖水變得黏稠。

3、最後塑性:在處理糍粑之前將手在水中浸濕,可以防止糍粑粘手。在案板上塗抹一層食物油。取一塊基礎糍粑米團放在案板上,揉搓片刻。將基礎糍粑米團團成團,用雙手揪成乒乓球大小的小份。將小糍粑團放在手心中,搓成球形。搓好的糍粑小團放在混合粉中,沾滿粉末後放入盤中。上桌前在糍粑團上淋上紅糖糖漿。

隨著時代的變遷,舂糍粑的習俗已悄然淡去,民以食為天,吃糍粑的習慣卻揮之不去。如今,一道精美香甜的紅糖糍粑足以說服大眾的胃,因為它製作簡單,在家即可製作美味無比的紅糖糍粑。你不妨來試試吧!

標籤:【中秋節的習俗】【廣東中秋節吃什麼】【中秋的習俗】【中秋節為什麼叫中秋節】【中秋節前一天叫什麼】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