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 | 養生知識網


 

A-A+

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

2017年01月23日 節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11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在北京,中秋節有供兔兒爺的習俗,那麼中秋為什麼供兔兒爺呢?兔兒爺是一種泥塑玩具,北京人中秋要玩兔兒爺、拜兔兒爺。到底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小編為您介紹。

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那麼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呢?

民間傳說,過去人間流行瘟疫,月宮裡的玉兔體察民生疾苦,就下凡給人看,但它的模樣把人們嚇跑了。於是兔子就穿上人的衣服,變成人的樣子,拿著藥杵給人看。所以民間的泥塑玩具裡,把兔兒爺的形象塑成頭豎兩隻碩大的長耳朵,三瓣兔子嘴,其他地方與人沒什麼區別,尤其是粉紅色的臉蛋透著英氣和靈氣。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背後插傘蓋,儼然一副武將打扮。

每到中秋,家家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謝它帶給人間的福祉,並且稱玉兔為“兔兒爺”、“兔奶奶”。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中秋節為什麼供兔兒爺

上世紀50年代,兔兒爺也很常見,過中秋節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擺攤賣兔兒爺的人。當時家家戶戶過中秋節請兔兒爺是一個傳統,就如同過年放炮一樣。請回的兔兒爺要擺在顯眼的桌上,求兔兒爺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兔兒爺講究的是“年年請,年年送”。送兔兒爺就是要在中秋前,要把去年請來的兔兒爺摔掉,寓意著去年兔兒爺把我家的災病全部帶走了,然後再去請今年新的兔兒爺。老年間都說“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說的是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

兔兒爺寓意多:坐象兔兒爺,像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麒麟兔兒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徵著學識廣博,學業有成。坐葫蘆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徵著福祿雙全。

兔兒爺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無論是關於兔兒爺起源的傳說故事,還是拜兔兒爺這種風俗習慣,都是古代醫療條件相對落後這一現象的抽像表現。古時候,生病對於貧苦的民間百姓而言,是致命性的打擊,他們只能祈求神祇的庇佑,也是求得一些心理的安慰。

如何製作兔兒爺?

製作兔兒爺的工藝比較簡單,稍有此常識的民間藝人皆可操作。每年中元節後,雖然離中秋節還有個把月時間,匠人便開始製作兔兒爺了。

兔兒爺的製作方法是先準備好模子,再把帶有黏性的黃土和紙漿攪拌均勻,然後填入模子裡,壓實後,從模子裡脫出來,放到陰涼處陰乾,切忌風乾或暴曬,以免乾裂,接下來著五彩色即成。

當然,也有手藝高者,不用模子,直接用手捏出泥坯,陰乾後著色即可。由於匠人的創意不同,手法不同,製作出來的兔兒爺的形狀也不盡相同,有的寫實,有的寫意,可謂五花八門

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上下嘴唇可以隨一條扯線而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嗒嘴兒”,更受小朋友的青睞。一進入農曆八月,京城街頭到處都是賣兔兒爺的攤子,很是熱鬧,引來頑童選購。

標籤:【中秋為什麼要吃鴨子】【中秋的習俗】【北京中秋吃什麼】【韓國中秋的習俗】【中秋節為什麼叫中秋節】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