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飲食養生法 | 養生知識網


 

A-A+

《黃帝內經》中飲食養生法

2013年01月23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120 ℃ 次

     《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飲食養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有關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節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鹹是飲食水谷的五種滋味,《內經》稱之為五味,對人體臟腑具有補益作用,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這裡指出,五味可以養五臟之氣,促進神的生成。在《內經》的其他篇章還討論了五味對五臟的作用差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靈樞·宣明五氣》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況下五味對五臟的影響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會造成相應臟腑的功能失調,出現多種理變化,如《素問·五藏生成》說:“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經文雖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認為五味過極可以損傷臟腑功能。過食酸味,肝氣太過,克伐脾土,可見肌肉皺厚,口唇縮揭。過食鹹味,腎氣乘心,心氣抑鬱不舒,血脈瘀滯,可見胸悶氣短,面色無華;或傷腎,致使骨受損傷;或水侮土,使脾虛肌肉萎縮。過食甘味,土氣太旺,土乘水,傷及於腎,可見面色黧黑、胸悶氣喘、腰膝酸痛、脫髮。過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傷,筋失其養,可見爪甲乾枯不榮,筋脈拘急不利。過食苦味,火氣太過,火旺刑金,傷及皮毛,可見皮膚乾燥,毫毛脫落;或母及子,影響脾胃,致使脾氣不運、胃部脹滿。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內經》五味損傷學說,運用五行學說進行了解釋,謂:“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因此,調節五味的平衡對於維持臟腑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醫飲食養生的首要原則。

節饑飽,避免饑飽失宜

飲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平人絕谷》云:“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素問·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都強調了飲食水谷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出了飲食要發揮其營養作用,一定要“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即饑飽要適宜。

如果長期飲食過飽,則會引起腸胃受傷等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痺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反之,如果長期飲食過饑,又會造成氣血津液的化生不足。《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說明如果長期飲食攝入不足,會形成腦髓不足,骨失所養等病變,因此,避免飲食的饑飽失宜對於飲食養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節寒熱,防止過寒過熱

《內經》對食物的要求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靈樞·師傳》),否則,“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靈樞·小針解》)。關於飲食過寒過熱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內經》還進行了舉例說明,《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指出飲食寒熱主要傷人六腑。具體而言,六腑中又以胃腸首當其衝,飲食過冷則易傷胃陽,過熱則易傷胃陰,尤其是進食過熱食物被認為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誘因。因此,飲食的溫度應該根據季節和環境溫度適當調整,以適合人體溫度為宜,即所謂“熱無灼唇,寒無冰齒”。

此外,《內經》還對飲食寒熱失宜影響五臟的情況進行了描述,其中尤其重視飲食過寒對五臟的損害,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指出飲食過寒可以傷肺而致氣機上逆。《素問·欬論》對寒飲傷肺的描述則更為具體,說:“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目前,隨著冰箱等製冷設備的普及,飲食過寒,損傷肺臟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少年過食冷飲而致久咳不止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充分證明了《內經》理論的科學性。

標籤:【法】、【養生】【飲食】、【中】、【黃帝內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