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正確選油、健康用油 | 養生知識網


 

A-A+

專家支招正確選油、健康用油

2015年04月21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2 ℃ 次

五方面入手鑒別食用油好壞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研究員、食品行業專家郭友武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食用植物油的感官鑒別主要從看、聞、嘗、聽、問五個方面入手。

一看:首先看透明度,純淨的油應是透明的,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混入了鹼脂、蠟質、雜質等物,透明度才下降;二是看色澤,純淨的油應該是無色,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油料中的色素溶於油中,油才帶色;三是看沉澱物,沉澱物俗稱油腳,主要成分是雜質,在一定條件下沉於油的底層。購油時應選擇透明度高、色澤較淺(但芝麻、小磨油除外)、無沉澱物的油為最好。

植物油

二聞:每種油都有各自獨特的氣味,打開油桶蓋時,鼻子靠近就可聞到。也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磨擦,發熱時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質量有問題;摻礦物油的油,有礦物油的氣味,不能買。

三嘗:用乾淨的筷子或玻璃棒,取一兩滴油,塗在舌頭上仔細品嚐其味道。口感帶酸味的油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可能是摻假油。

四聽:聽其燃燒時的聲音,目的是鑒別含水量是否超標。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塗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並聽其響聲。燃燒正常無響聲者,水分在0.2%以內,是合格產品;燃燒不正常且發出“吱吱”聲音者,水分在0.2%以上,是不合格產品;燃燒時發出“叭叭”的爆炸聲,則提示油的含水量在0.4%以上,嚴重超標,有可能是摻假產品,絕對不能購買。

五問:問商家的進貨渠道,必要時索看進貨發票或查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抽樣檢測報告。

幾種油混搭著吃更健康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營養科主任、山東營養學會副會長杜慧真認為,長期食用同一類型的植物油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各種植物油營養成分不同,各有優勢及缺陷。

例如橄欖油中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其中含油酸成分較多。地中海地區人們心腦血管發病率非常低,就是因為人們常食用有益的橄欖油。但問題是,橄欖油適宜做涼拌菜,不宜高溫煎、炒、炸。而與此相對應,葵花籽油是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多不飽和脂肪酸同樣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腦血管,但如果攝入太多,會導致肥胖,血液中甘油三酯的量會增加。

此外,花生油含不飽和脂肪酸80%以上,經常吃花生油能有效地補鋅;粟米油不飽和脂肪酸高達80%以上,人體吸收率高達97%以上,油中維生素E的含量也高於其他的普通植物油,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冠心和肥胖患者的理想食用油;大豆油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增加體重。

“沒有一種食用油的營養成分是完美無缺的,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將各種植物油輪換著吃。”杜慧真表示。

選好油更要用好油

“除了會選油,還得會用油。”杜慧真指出,不正確的用油習慣不僅會破壞油脂中的營養成分,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熱鍋冷油炒菜最健康:很多人炒菜時習慣等到鍋裡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

每天吃油別超25克: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看得到的油只佔40%,而60%是來自食物中隱藏的油脂如肉類、堅果類。因此,在烹調用油上,應當注意減少用量。根據世衛組織推薦的量,每人每天不應超過25克。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肥胖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有肥胖家史的人,每天每人的用油量甚至要降到20克。

烹調用油注意事項:1、不同的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涼拌或熟食拌油可用橄欖油、麻油、花生油、山茶籽油等,一般的煎炒可用豆油或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只有在大量煎炸食品時,考慮烤酥油、棕櫚油、豬油等油脂。2、改善烹飪工具,如使用不粘鍋、微波爐,這樣可少用一些潤鍋油,從而減少用油量。3、用過的油,不要倒入新油中,炸過的油最好盡快用完,勿反覆使用。4、儲藏食用油應選擇陰涼、乾燥、無日光直射的地方,用小油瓶裝少量油供做菜使用,用完再從油桶裡裝盛。小油瓶、油桶使用應擰緊蓋子,避免油面與空氣接觸,避免將盛油的容器置於爐邊過熱處,避免油中摻入水分。(宿可偉)

針對多數消費者在食用油方面存在的知識欠缺和認識誤區,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請他們支支招,指導消費者正確鑒別食用油和健康用油。

標籤:【健康用油】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