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治療新生兒腹瀉臨證舉隅 | 養生知識網


 

A-A+

小方治療新生兒腹瀉臨證舉隅

2017年12月14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39 ℃ 次

新生兒腹瀉臨證頗為常見,由於脾胃功能較嬰幼兒更為稚弱,治療新生兒腹瀉也較為困難些。如何選用小方,用最少的藥量予以治療,筆者作了些探討,現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並祈指正。

1傷食型

多由於乳母恣意飲食膏脂厚味之品所致。如徐春圃所說:“乳母飲食,乳汁便通,兒食其乳,所感立應”。說明乳母飲食直接影響乳兒,乳食不化,損傷脾胃而致腹瀉。此型症見:大便稀溏或夾乳塊,氣味酸臭如敗卵,腹脹噯氣或時有哭鬧,治以運脾和中消導。處方:山楂、神曲、炒雞內金各10g,茯苓20g,藿香、蒼朮、陳皮、木香各5g。上藥洗淨曬乾碾碎,過100目篩,細末貯瓶密封備用。用法:每次服0.2~0.3g,每日3次。

例:李某,男,12天,1997年10月15日初診。其母訴因產後乳汁稀少,前晚多食麵條,又食豬蹄煲花生湯,昨日乳汁增多,今見患兒大便稀溏,約每1小時1次,夾有奶瓣,味酸臭如敗卵,伴噯氣。證屬傷食腹瀉。給予上藥,每次0.3g,每日3次,連服2天瀉止。

2濕熱型

多由乳母過食辛辣厚味炙?之品所致,或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濕熱相合,影響患兒脾胃運化功能。症見稀水便,色黃味臭,次數多,小便短少而黃,唇乾或身有微熱。治宜清熱利濕。處方:茯苓、兒茶,碾碎過100目篩,分瓶密封備用。每次茯苓500mg,兒茶50mg,每日3次,茯苓不易溶於水,最好以米湯調成糊狀餵服。

例:陳某,男,16天,1996年12月13日初診。其母訴由於產後汗出較多,用酒炒母雞,連服2日,第3日患兒腹瀉,便黃稀,甚臭,日10餘次,量多,身微熱,煩躁,不肯吮奶,小便短黃,曾服過羥氨苄青黴素、黃連素、維生素b6等,瀉反更甚。證為濕熱犯及脾胃,以茯苓粉每次500mg,兒茶粉50mg,均每日3次,連服3天。身熱退,腹瀉基本停止,再給茯苓粉2天(量同前),以鞏固療效。

3脾胃虛寒型

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或乳母過食寒涼生冷之物;或父母給服西洋參類或黃連、珍珠末等苦寒甘涼之品,戕傷脾胃生生之氣而致腹瀉。症見便多溏薄清稀,不甚酸臭,奶後便瀉,多吃多瀉,常伴神疲厭食等,治以健脾溫中止瀉,以茯苓粉500mg,砂仁炭150mg,每日3次,以柿餅煎水送服。

例:黃某,男,14天,1996年12月16日初診。其母訴患兒為早產兒,出生後第4天,因見其唇乾紅,以為有熱,每天給西洋參3g燉服,連服3天,服2天後大便轉稀,至第4天始腹瀉,便多清稀,挾雜奶瓣,每於吃奶後或小便時瀉更多,神呆,前醫以七味白朮散加減服2天未見好轉,又自購回春丹服之未效。此乃甘涼之品西洋參傷及脾陽,健運失司致瀉。乃予茯苓粉500mg,砂仁炭50mg,均每日3次。服藥3天大便正常,再服茯苓粉3天(量同前),以鞏固療效。

按:選最少的藥量治療新生兒腹瀉,以臨床觀察驗證散劑是值得提倡的,散劑治療新生兒腹瀉效比湯劑為優。筆者就臨床各型例進行比較,用加味平胃散湯劑和散劑各治50例傷食瀉,結果湯劑痊癒39例,無效11例。散劑痊癒46例,無效4例。爾後,又對湯劑治療無效的11例改用散劑治療,結果7例痊癒。沈括曰:“欲留腸胃中者,莫如散”。散劑散著腸中,能對胃腸道產生直接的作用,停留時間較長,有利於吸收,藥物利用率提高,且藥量少,約為湯劑的1/15~1/20,餵食方便,根據小兒腹瀉常見證型,制備藥散用於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3個證型中都予以選用茯苓,其具有健脾胃,滲濕,利尿寧心安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載其性味甘淡,平,無毒。經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茯苓含有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組氨酸、膽鹼、茯苓酸、b-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酸、蛋白酶等多種營養物質和藥物成分,經臨床應用證明,有增加免疫和抗菌作用。由是觀之,茯苓是治療新生兒腹瀉的理想藥。兒茶治小兒腹瀉,文獻有報道,其味甘苦微澀,性涼,宜於熱瀉。茯苓與之伍用,具健脾胃,清利濕熱之功,故對濕熱型之腹瀉療效較著。砂仁炭在醫藉中尚未言及,其炮製方法與其他中藥製炭方法相同,有溫中止瀉之效。而茯苓與砂仁炭伍用,能健脾溫中止瀉,故對脾胃虛寒之腹瀉可獲殊功。
 

標籤:【臨證】、【舉隅】、【腹瀉】、【新生兒】、【治療】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