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百寶箱 妙招幫助媽媽保護學步寶寶 | 養生知識網


 

A-A+

育兒百寶箱 妙招幫助媽媽保護學步寶寶

2018年06月25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3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寶寶學步時期是關鍵,不當的學步過程會使寶寶骨骼、脊椎變形。所以媽媽們要注意了,關注寶寶的每一步、每個走路姿勢,並做好保護。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學習如何保護學步的寶寶?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吧。

不學爬就學走兩大影響

“寶寶真聰明,沒學爬就開始學走了。”很多媽媽都把寶寶過早學走路看成是聰明健康的表現,不等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專家解釋說,寶寶的腦神經及骨骼、肌肉發育都需要一個過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這一過程的相應表現。之所以先讓寶寶學爬是因為這時候他的骨頭特別柔軟,很難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爬可以讓脊椎、骨骼和韌帶逐漸受力,慢慢增強各部分的力量。

如果太早就讓他站起來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彎腰,腿的負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著彎曲,脆弱的小腿骨還會變形,長大了就會變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變形,不學爬就學走還影響寶寶視力呢。幾個月大的寶寶視力發育還不健全,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都是小“近視眼”,而爬可以讓他看清有限範圍內的東西,慢慢調整,讓視力正常發育。

但走路的時候就需要看較遠的地方,寶寶看不清,只能瞇著眼睛努力調整屈光度和焦距,無疑會損傷眼睛和視力,嚴重的還會患上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萎縮、上眼瞼下垂和近視,對眼睛造成一生的傷害。

同時,寶寶都是在室內爬,可以避免強光對眼睛的刺激,而學走大都在戶外,尤其是陽光強烈的夏天,紫外線和紅外線會傷害視網膜,讓眼睛出現刺痛、流淚等症。

此外,寶寶爬的時候仰著頭,前庭會受到刺激來增強平衡性,要是跳過這個環節去學走,長大後不但平衡差,而且連脾氣都會變得暴躁,沒有耐性。

寶寶學步需經過三個階段,媽媽如何做好保護

寶寶長到10-11個月大,就開始躍躍欲試地站起來,搖搖晃晃自發地要走路了,興奮的媽媽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著他的手想讓他快快走,而這樣做對寶寶學步不僅沒有好處,更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專家表示:寶寶學步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媽媽應學會不同的保護措施。

1、搖晃期

有時候媽媽拉著寶寶學走路,寶寶卻突然大哭起來,手臂也不能動了。專家說,這種現象在寶寶剛開始搖擺著走的時候很普遍,是因為牽拉的時候,手臂關節脫臼了。

專家提醒:寶寶手臂要是脫臼了千萬別轉,也別揉,找專科醫生將關節復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採取這種牽拉的保護方法,造成手臂習慣性脫臼,就會嚴重影響寶寶肘關節的發育。

正確保護:媽媽對寶寶學走時的保護和鼓勵是最關鍵的,其實最好的保護是站在寶寶身後,扶住他的掖下隨著他走,但這樣半蹲著你會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塊布圍住寶寶的前胸,你從後面提著布來幫他找平衡,這樣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寶寶初學步的時候,讓他在學步車裡練習,車的四面都有保護,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專心守著他,而且還不用擔心他會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寶寶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覺”,兩條小腿兒開始用力抬高,向前邁步而不是蹭步。

專家提醒:寶寶能這樣走的時候,你可以把學步車撤掉,讓寶寶練著扶著床沿或扒著小車走,大人在邊上看著別讓他摔了就成。

正確保護:如果你不放心讓他扶著東西走,還可以把雙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讓他獨立走,手勁兒慢慢變虛,直到慢慢鬆手。

3、獨立行走期

寶寶開始下意識地掙脫媽媽保護的手臂,自己獨自搖晃著走了。雖然走起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但你完全不必擔心。

專家提醒:

寶寶自己走需要一個心理過程,一開始有玩具逗他,他會很感興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沒站穩坐在地上,那媽媽一定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這樣他就會很勇敢地接著走,而且會很愛走;倘若摔得很嚴重,甚至受傷,他就會害怕,很長時間不敢走,這是很正常的防禦反應,最好是慢慢鼓勵他,緩一段時間再走。

正確保護:

寶寶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護,比如父母面對面蹲下,讓寶寶在中間來回走,距離要從近到遠一點點調整。或者,給他定個距離,像是從床走到沙發,父母最好跟著。

一般,寶寶到2歲左右就都會獨立行走了,所以媽媽們不要著急,別強迫他走,但如果2歲還走不穩或不會走,就要帶他去醫院檢查了。

寶寶學走路時需要注意什麼?

1.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父母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3.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寶寶時期營養需求

在寶寶學步期間,幫助他保持良好的營養與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將為寶寶身體的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基礎。均衡的飲食可以為孩子的活動和成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並且有助於提高寶寶的免疫力、促進智力發育。

不過初學走路孩子的飲食和大人是不同的,這時的寶寶每天需要很高的熱量和其他各種營養的均衡搭配,尤其是在他可以走路或者變得更加好動之後。另一方面,寶寶的胃還小,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在寶寶每日3頓主餐之間加一些健康的小吃。你可以從下面的5種主要食物組合中,為寶寶選擇一些容易消化而且營養豐富的食品,確保孩子攝取健康成長的營養所需(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1.肉類及相關食品

每天攝入肉、魚、雞蛋或者相關食品,保證寶寶蛋白質的需求。

2.乳製品或豆類食品

每日攝入至少 350 毫升全脂牛奶或者豆奶等豆類食品,保證孩子鈣質的補充。

3.水果和蔬菜

每日至少攝入5份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證身體發育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

4.穀物製品和澱粉食物

每餐至少攝入一份小麥、玉米、大米等穀物或者澱粉類食物。同時,不要給寶寶食用過多粗糧。

5.脂肪和糖類

均衡飲食應該包括充足的脂肪和糖類,但是應避免讓寶寶食用精煉的糖製品和加工過的高脂肪製品。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在寶寶學步的時期,要給寶寶最好的環境,要建立他的自信心,有任何成果時你都應該給他你的愛、關懷和積極的支持。

 

標籤:【育兒】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