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耐心 瀉下勿嫌早 | 養生知識網


 

A-A+

家長請耐心 瀉下勿嫌早

2019年02月04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8 ℃ 次

發熱是兒科常見症,是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症狀,多發於氣候多變季節,絕大多數由毒感染所致。一般認為反覆感冒發熱的患兒多脾肺虛弱,衛外不固。其實小兒陽氣未充,臟腑嬌嫩,脾肺氣弱,衛外薄弱是正常的一種體質狀態表現,後天調護失宜才是反覆易感的原因。

古語云“小兒體要健,常需三分饑與寒”,合理的呵護、養育態度很關鍵。時下的兒童,家長太過溺愛,如衣被過暖,陽不得洩,常易內蘊生熱;乳食餵養過多,過食肥甘厚膩,或飲食偏嗜,日久導致食滯內停,又易滯生痰熱。故每遇氣候乍變,內郁之熱極易招致外邪,如此內外相應,發熱常纏綿不愈。同時小兒為純陽之體,陽氣偏盛,外邪易從熱化,往往一開始見表證的同時便兼見裡熱證,單純表證者極為少見。故兒科發熱多為肺胃相感,表裡同病,因此小兒發熱開始即是表裡同病。因此早期治療就宜表裡雙解。

瀉下即是因勢利導,清洩胃腑積熱,導熱從大便外洩。肺與大腸相表裡,瀉下之法,有暢下疏上之功。瀉下既可消除胃腑積熱,又有利於肺氣的宣降肅發。因此小兒發熱使用瀉下法,宜盡早使用。但嬰幼兒畢竟臟腑嬌嫩,因此瀉下要適當佐用,且中病即止,不宜重用,以“得便”為度。而且小兒外感發熱用瀉下之法,意在清洩裡熱,也不必拘泥於“得便”與否。這在臨床也得到證實,臨床大多數患兒服藥後多數並無明顯的腹瀉表現。小兒臟腑雖然嬌嫩,但是稚陽稚陰,易損也易復,若無外邪滋擾,恢復平衡很快,所以若無特殊情況,一般外感不必用調補法,瀉下之意實為祛邪,正所謂祛邪即是扶正。大黃經酒制後,借酒上行,藥性緩和,上可清肺熱,中可清洩胃腑積熱,又有消食導滯之功,用於小兒肺胃積熱外感發熱尤為適宜。

近年中醫藥在兒科尤其是嬰幼兒疾病中的運用日漸萎縮,這除了因為人們對中醫藥的認識不足外,與中藥服用的特殊性不無關係。小兒用藥貴乎神速,中藥湯劑應以精,簡,便為原則,用藥要藥少而力專,既要提高療效,又要便於服用。臨床用藥亦應分多次服用為宜,一是盡量避免劑量過大導致的不良反應,同時多次服用可使藥物持續充分發揮療效。

標籤:【勿嫌早】、【瀉下】、【耐心】、【請】、【家長】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