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湯 | 養生知識網


 

A-A+

苓甘五味姜辛湯

2018年01月26日 中醫方劑 暫無評論 閱讀 9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湯,中醫方劑名。那麼苓甘五味姜辛湯由哪些藥物組成,又有哪些功效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詳細瞭解下苓甘五味姜辛湯吧。

【方劑名】苓甘五味姜辛湯

【別名】五味細辛湯(《雞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湯(《普濟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張氏醫通》卷十三)。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乾薑三兩(9g),細辛三兩(6g),五味子半升(6g)。

茯苓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溫肺化痰保安康。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內停證。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等。

【方解】本方證是由於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濕聚成飲,寒飲犯肺所致。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質稀;脾虛寒飲不化,則喜唾涎沫;痰聚氣壅,則胸滿氣喘;舌苔白滑,脈沉遲,為寒痰之征。《金匱要略》云:“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治宜溫肺化飲。方中乾薑辛熱,人脾肺經,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為君藥。細辛溫肺化飲;茯苓健脾滲濕,既使濕從小便而去,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斂陰止咳,又防乾薑、細辛辛散耗氣,與之相伍,散收並行,收不戀邪,散不傷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脾肺同治,溫散並行,開中有合,標本兼顧,藥雖五味,法度嚴謹。

【配伍特點】綜觀全方,具有溫散並行、開合相濟、肺脾同治、標本兼顧的配伍特點,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者。

【加減化裁】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樸以降氣止咳;脾虛食少者,可加人參、白朮、陳皮等以益氣健脾。

【禁忌】凡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脈證並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2、方論選錄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中:“服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導氣,加乾薑、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洩滿止咳也。”

以上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湯的一些知識,想要瞭解更多的中醫方劑,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標籤:【苓甘五味姜辛湯】、【五味姜辛湯】、【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湯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