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的功效 | 養生知識網


 

A-A+

藿香正氣散的功效

2018年02月09日 中醫方劑 暫無評論 閱讀 542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那麼藿香正氣散由哪些藥物組成,又有哪些功效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詳細瞭解下藿香正氣散吧。

【方劑名】藿香正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各30g),半夏曲、白朮、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薑汁炙、苦桔梗各二兩(各60g),藿香去土三兩(90g),甘草炙二兩半(75g)。

藿香

【方歌】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樸白朮,夏曲白芷加姜棗,外寒內濕均能除。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g,姜、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脘悶食少,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腸嗚洩瀉,舌苔白膩,脈浮或濡緩。

【方解】本方證為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所致。外感風寒,衛陽被郁,故惡寒發熱,頭痛;濕食傷中,脾弱不運,氣機不暢,則脘悶食少,腹脹腹痛;濕濁內阻,升降失常,噁心嘔吐,腸鳴洩瀉;舌苔白膩,為內傷濕滯之征;脈浮或濡緩,為外寒內濕之征。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濕濁。方中藿香用量獨重,其性味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又芳香而化在裡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降逆止嘔,為君藥。配以紫蘇、白芷,解表化濕,以助君藥外散風寒,兼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助藿香解表化濕,共為臣藥。白朮、茯苓健脾祛濕;厚樸、大腹皮、桔梗行氣化濕,暢中消脹,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姜棗煎服,能調和脾胃。諸藥合用,能使風寒外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諸症自愈。

【配伍特點】諸藥合用,外散風寒與內化濕滯相伍,健脾利濕與理氣和胃共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清升濁降,則霍亂自已。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解表和中,芳香化濕的常用方,以惡寒發熱,嘔吐洩瀉,舌苔白厚而膩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夏秋季節性感冒、胃腸性感冒、急性胃腸炎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加減化裁】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禁忌】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後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洩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2、方論選錄汪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裡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裡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以上就是藿香正氣散的一些知識,想要瞭解更多的中醫方劑,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標籤:【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膠囊】、【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液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