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對準時辰養肝潤肺健脾更好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養生 對準時辰養肝潤肺健脾更好

2017年12月09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8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養生專家表示,日常養生保健要講究時間,在對的時間裡做對的事情,保健效果會更加好。下面小編告訴你一些中醫養生之道,教你如何在12時辰養生保健,快去看看學學吧!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子時(夜裡11點~次日凌晨1點)養膽經:

很多人晚上吃完飯以後,八九點鐘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這是因為陽氣開始生發,所以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地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係,睡覺就是在養陽氣

丑時(凌晨1點~3點)養肝經:

這個時辰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則肝就養不起來。不睡覺、應酬喝酒會加重肝臟疏洩毒素,影響養肝血。

寅時(凌晨3點~5點)養肺經:

人睡得最死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有心臟的人一定要晚點起床,而且動作要緩慢,也不主張早上鍛煉

卯時(早晨5點~7點)養大腸經:

這是人體正常排便的時候,可把垃圾毒素排出來。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

辰時(早晨7點~9點)養胃經:

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

巳時(上午9點~11點)養脾經:

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如果脾出了毛,五臟六腑都會不舒服。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水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午時(上午11點~下午1點)養心經:

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宜養神、養氣、養筋,應午睡小憩。

未時(下午1點~3點)養小腸經:

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午餐應在下午1點吃完。

申時(下午3點~5點)養膀胱經:

最宜多喝水,及時排尿。

酉時(下午5點到晚7點)養腎經:

人的元氣藏於腎,此時按摩腎經穴位可補腎

戌時(晚7點到9點)養心包經:

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油膩過飽,飯後散步

亥時(晚上9點到11點)養三焦經:

此時睡眠可使百脈修養生息。

中醫養生之秋季養生

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這裡的陰氣始下,是說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收,是指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時。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裡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秋季如何保養體內的陰氣呢?關鍵是要防燥護陰。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每值久晴未雨、氣候乾燥之際,常易發生燥邪為患。由於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故當空氣中濕度下降時,肺、大腸與皮毛首當其衝,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徵。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乾、唇乾、鼻於,咽干、舌干少津、大便於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肺為嬌髒,性喜潤而惡燥,燥邪犯肺,最易傷其陰液。肺失津潤,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因而宣降失可,輕則乾咳少痰,痰粘難咯,重則肺絡受傷而出血,見痰中帶血。肺中津虧後,因無液以下濟於大腸,因而使大便干結難解。

秋令燥氣又有溫涼之分,一般認為早秋氣溫尚高,故為溫燥;晚秋氣溫下降,故為涼燥,無論溫涼,總是以皮膚乾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徵。但二者在臨床上還是有區別的,溫燥傷人,常表現為不惡寒或微惡寒,發熱較明顯,脈呈細數;而涼燥傷人,則常不發熱或微發熱,反之,惡寒較明顯,脈多不數。

由上可知,秋天養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對人的傷害,這樣才能養護好體內的陰氣;這是從總的原則上來講,具體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藥物等具體問題上,又怎樣去保養呢?

總結:以上介紹的這中醫12時辰養生法,各位都學會了吧,養生保健,大家不妨照著這些說法去做,那麼更能起到保健效果的哦!

 

標籤:【中醫養生之道】、【中醫養生】【秋季養生】、【中醫12時辰】、【養生法】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