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中藥不良反應幾種常見情況 | 養生知識網


 

A-A+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幾種常見情況

2018年01月2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1 ℃ 次

由於中醫藥歷史悠久,一般來說中藥藥性比較平和,毒副反應也較少,很久以來被認為安全有效而為廣大患者所接受,而對其毒副反應則往往重視不夠。然而藥物都具有它的兩重性,中藥也是一樣,有治療作用,也有不利於人的毒副作用。即藥物能治療疾病,給人帶來益處;也能對人體造成損害,誘發疾病。就是按現代標準生產的西藥,產生不良反應也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各國的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對藥品不良反應問題進行監控和調查。我國於1989年組建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1998年3月正式加入WHO國際藥品監測合作組織,1999年11月發佈了《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管理辦法(試行)》。這標誌著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開始實施。

我國對中藥藥源性疾病、中藥毒副作用,早在公元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根據藥物的性能、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隨著我國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受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藥學界的重視,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及中毒的報導也逐漸增多。這說明中藥藥源性疾也開始引起重視。其中藥藥源性疾、不良反應的發生常與下列情況有關:

1.遵照中醫藥辨症施治理論應用中藥,以藥毒治病毒,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治癌腫;洋金花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種疼痛。但這些藥物不能超大劑量應用,用藥療程要適度,更不能擅自濫用。如誤用有毒藥物引起中毒反應,其中毒表現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可造成臟器組織損害,生理生化功能改變。中毒程度輕重與藥物的毒性、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長短密切相關。嚴重者可致死亡。

2.與中藥配伍有關的藥源性疾病。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用藥多為復方,根據患者病情隨症加減藥物,以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但如果配伍不當,可增加毒副作用。如,麻黃能加強烏頭類藥物的毒副作用;黃藥子對肝臟的毒性可在配伍當歸或甘草後減弱。又如,乾薑、甘草與附子配伍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附子的強心作用且持久。《神農本草經》在配伍方面指出:“凡此七情,和合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說明了中藥配伍的原則。中藥配伍禁忌,相傳有十八反,十九畏。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經驗總結。

3.不合理用藥。據報導,內服人參,因用藥不對症,常引起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畏光、咽痛、牙痛等藥源性反應。

4.藥物依賴性。藥物依賴性即撤藥後的反應。某些藥物一旦停藥後會產生戒斷症狀。如近年報告:一患者因患慢性扁桃體炎,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一年後停藥時引起戒斷症狀。另有21例長期服用番瀉葉致依賴性報告,用藥時間最短的6個月,最長的11年,戒斷症狀與嗎啡類藥物依賴性前期症狀相似,但程度較輕,其機理待研。

5.致突變、致癌。有報導,經化學成分實驗研究,細辛、石菖蒲等植物藥揮發油含黃樟醚0.1%,黃樟醚摻入飼料中喂大鼠,一年後可誘發肝癌。還有報導,黃藥子長期服用過量服用,可引起肝損害;六神丸等中成藥含有牛黃成分,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及糜爛,因牛黃主要成分為膽酸,與胃黏膜接觸後可損傷胃黏膜屏障。

據報導,引起藥源性疾病的中藥及中成藥製劑已達到460種之多。如何預防和減少中藥不良反應,我們在做好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的同時,還應嚴格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認真貫徹執行中藥GAP規範標準要求。中藥的有毒與無毒,常受藥物的栽培、種類、使用部位、產地、採集、炮製、加工、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嚴格把好中藥各個環節的質量關,杜絕偽劣、偽冒及霉變藥品的購進。為此,執業藥師及藥學技術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做到凡偽劣、霉變藥品必拒,不經鑒定的代用品不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殺蟲劑貯保藥物。

嚴格按照中藥炮製規範炮製。藥店所銷售的中藥飲片,應符合“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確保中藥質量,以防不良反應發生,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提高合理用藥水平。要掌握瞭解中藥性效及中醫藥理論知識,做到辨證論治,對證用藥。合理使用中藥復方配伍。避開不必要的配伍禁忌藥物。注意掌握用藥劑量、用法、療程。特別是對一些毒性中藥或中成藥更要嚴格掌握,對兒童、老年人、孕婦更應引起注意。

重視中藥的煎藥方法。如煎藥用的容器、火候及時間、先煎、後下、包煎、服藥時間、飯前、飯後等事項。加強完善中成藥說明書的管理。說明書要規範化,對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特別是含毒性成分中成藥引起的不良反應都應註明,以便用藥者瞭解、注意。

 

標籤:【常見】【情況】【幾種】【反應】【中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