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幽門螺旋桿菌需不需要治療 | 養生知識網


 

A-A+

染上幽門螺旋桿菌需不需要治療

2018年02月21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幽門螺旋桿菌,我們胃中的常客,一旦你感染上了幽門螺旋桿菌,它有可能不會立即引起疾病,但是卻會在你疏忽的時候給你沉重一擊,而且再次感染的幾率依然很高,那麼染上了幽門螺旋桿菌到底要不要治療呢?

染上幽門螺旋桿菌 要不要治

幽門螺旋桿菌這個名詞,不僅是醫生,連很多胃病患者都耳熟能詳。但在30年前,全世界幾乎沒人相信,這個細菌能在人的胃裡生長。

現如今,全球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大家不要被這個數字嚇倒。一來,不是說感染上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得了嚴重的疾病。二來現在檢查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比如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醫生大多會安排做幽門螺桿菌檢查。有時,甚至不做胃鏡,只要哈一口氣,便可查出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哈氣試驗”大概是現代醫學檢查中,最方便的項目了。一些健康人平時的體檢,也會包含這個項目。

臨床認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乃至胃癌,都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在使用幽門螺桿菌治療後,許多老胃可以痊癒,以至現在越來越少的人,要因此類疾而需要手術治療

但很多人有疑問,雖然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上述疾有關,那如果並未證實有胃病,僅僅是查出感染,要不要治療,清除這個感染以絕後患呢?

 

這個問題牽涉到幾方面。首先是衛生經濟學問題。我國居民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60%—70%,要讓近10億民眾都使用抗生素治療,恐怕人力、物力皆有不濟。在國際上,也沒有全民治療的先例可循。

其次,已有報道,在經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患者中,食管下段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所致的炎症,乃至腺癌等,都有增加之勢。

再次,雖然抗菌治療不難,但再感染、復發的機會很多。許多研究表明,人的牙垢中往往藏有幽門螺桿菌,而此處的細菌很難清除。即使胃中的細菌殺滅了,口腔的細菌又會順流而下。更何況,國人經常一起用餐,數人甚至數十人在一個盤子裡吃飯,在一個碗中喝湯,口中的細菌自然會相互感染。

所以,目前我國學者的共識是,若已證實患有胃病,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要對症治療。如果只是查出有感染,但沒有胃病,那就不用治。老百姓自己也要增強正確的治療意識,別花冤枉錢。

幽門螺桿菌感染危害

《健康週報》報道,最新國外調查研究發現,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對青春前期學生的身高增長會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對像為554名7歲的在校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在7~14歲這7年期間,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學生身高的增長,比沒有感染者平均減少了1.1厘米(0.3~2.0厘米)。尤其在受到感染的女學生中,身高增長明顯減慢,平均減少了1.6厘米

因此,患胃炎、潰瘍病的兒童,經醫院檢查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用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免影響身高的增長。

高鹽飲食增加幽門螺桿菌毒性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飲食中過多攝入鹽分會使胃腸內的幽門螺桿菌毒性增加,進而導致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病率。這使高鹽飲食有害健康的觀點又多了一項證據,幽門螺旋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門螺旋桿菌病的不良預後是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粘膜組織中,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症狀為: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慾減退等。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覆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過程是這樣的:幽門綜旋桿菌經口到達胃粘膜後定居感染,經數周或數月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後發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而後者是導致胃癌最危險的因素。專家們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

幽門螺旋桿菌病病是後天傳染的,這一點已是各國學者的共識。其傳播方式還不十分明確,但最可能的途徑是口棗口、糞棗口傳播,已有以下實驗可以證明:1.利用PCR從病人唾液、牙斑和糞便中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DNAA;2.從牙斑和糞便中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3.從同一家族多名成員的排泄物中分離出相同的幽門螺旋桿菌菌株。

幽門螺旋桿菌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說是成年人中最廣泛的慢性細菌性感染。總的趨勢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發展中國家約為80%,發達國家約為40%,男性略高於女性。我國的感染年齡早於發達國家20年左右,20歲-40歲感染率為45.4%-63.6%,70歲以上高達78.9%。另外,我國北方地區的感染率高於南方地區。

同其它消化道傳染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預防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如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飲食尤其是進食生冷食品要講究衛生,集體用餐時採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選擇,家裡有幽門螺旋桿菌病患者時應該暫時採取分餐,直至完全治癒。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有許多方法,如活組織鏡檢、幽門螺旋桿菌的分離培養、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尿氨排出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多聚酶鏈反應等。不同醫院採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數醫院採用的方法都是特異、快速的,有些是無創傷的。專家們告誡患者,如感覺胃部不適,應到大醫院去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查,以便及早用藥,及早從消化道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以防止發展成嚴重的胃部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可以治癒的。一般的治療原則是以抗生素為主,輔加抑酸劑(鉍劑),常用抗生素羥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克拉黴素和阿莫西林等。患者到醫院檢查後,應按照醫生的指導堅持服藥,並及時檢查療效。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血糖易高

據美國《科學日報》最新報道,美國《傳染病雜誌》刊登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科學家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體重超標的人群中,導致胃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也會導致2型糖尿病危險大大增加。

新研究由美國紐約大學環境醫學教授陳宇博士和醫學系主任馬丁·J·布萊瑟博士共同完成。結果發現,非糖尿病成人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其血糖水平會高出沒有感染該菌的人。

對此,科學家表示,根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抗生素能幫體重超標者預防糖尿病。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會改變兩種重要消化激素餓素和瘦素水平,降低餓素水平,提高瘦素水平,從而成為糖尿病發生的“幕後殺手”。科學家表示,這項新研究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糖尿病發病風險因素。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僅憑中國現在的情況,染上了幽門螺旋桿菌每個人都治療似乎也不切實際,大家只能平時注意一些,別讓它們“爆發”了就好!

 

 

 

標籤:【幽門螺旋桿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