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的刮痧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痤瘡的刮痧療法

2019年02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痤瘡是一種發生於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中醫又稱“粉刺”。

    痤瘡臨床表現,初起損害多為黑頭粉刺,加以擠壓,可見有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皮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破潰或吸收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瘢痕。少數嚴重患者,除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外,尚可見有蠶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結節或囊腫。囊腫可化膿,形成膿腫,破潰後常形成竇道和瘢痕。各種損害大小深淺不等,往往以其中一兩種損害表現為主。好發於顏面、胸背部多脂區,偶爾也發生於其他部位,對稱分佈,顏面中央尤其是鼻部及眼眶周圍常不受侵犯。多無自覺症狀,若炎症明顯時則可引起疼痛及觸痛。青春期後大多數人均能自然痊癒或症狀減輕。在臨床上分為肺經蘊熱、脾胃多損與瘀血阻滯3型。

    一、肺經蘊熱

    (一)症狀

    表現為痤瘡丘疹多分佈於鼻周。

    (二)治法

    (1)選穴合谷、曲池、尺澤、大椎、肺俞。

             放痧:委中。

    (2)定位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大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委中: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3)刮拭順序先刮頸部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再刮尺澤、曲池、合谷,最後放痧委中。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然後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再分別刮上肢內側尺澤穴、外側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委中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絡脈瘀血之處,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飲食不節,脾胃受損

    (一)症狀

    除丘疹外,常以結節囊腫為主,皮膚出油較多,治癒後常留瘢痕。

    (二)治法

    (1)選穴脾俞、豐隆、合谷、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豐隆: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l寸,脛骨前脊外二橫指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足三里

標籤:【療法】【刮痧】【痤瘡】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