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寒溫統一說法 | 養生知識網


 

A-A+

再論寒溫統一說法

2019年03月2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寒溫之爭,促進了外感學的發展

1.開闢了百家爭鳴、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東漢張仲景根據《內經》等基本理論,創立了六經分辨證論治體系,奠定了外感病學的基礎。在宋代以前,對於外感病的治療,皆傚法仲景而用傷寒之方。到金元時期,劉完素首先提出了“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的觀點,寒溫之爭便從此拉開了序幕。傷寒學派拘於《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與《難經》“傷寒有五”的說法,認為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溫熱之病本隸屬於《傷寒論》之中,而溫熱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將創新論、立新法、擬新方,努力完善外感病辨證施治理論的醫家,說成是“標新立異,數典忘祖”,把他們的觀點說成是“未達其義”的“俗學”。而溫病學派則認為,傷寒與溫病是外感病的兩大類別,病因病機不同,概念不可混淆,治療應嚴格區分。指出:《傷寒論》雖然是闡述多種外感病辨證論治的專著,但就全書的內容而言,畢竟是“詳於寒,略於溫”,遠不能概括所有溫病的證治,主張溫病必須跳出傷寒圈子,創立新論以羽翼傷寒。寒溫之爭,打破了宋之前方不離傷寒、法必遵仲景的舊觀念,開闢了百家爭鳴、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2.完善了外感病的病因學說體系 《內經》首先提出了外感病的病因學說,在之後的發展過程中,張仲景偏重於風寒之邪為患,且易傷陽的論述,而溫病學家則側重於溫熱之邪為病,且易傷陰的闡發。寒溫之爭,進一步明確了風寒之邪、風熱之邪、暑熱之邪、濕熱之邪、寒濕之邪、燥熱之邪、火熱之邪、疫癘之邪等各種病邪的性質、致病特點,最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外感病病因學說體系。

3.豐富了外感病的辨證施治內容 繼金代劉完素開始應用辛涼解表、清熱養陰的治療大法,創通聖、雙解等方之後,王安道也認為,傷寒與溫病是由不同致病邪氣所引發的兩類不同性質的外感病,強調“溫病不得混稱傷寒”。明代吳又可通過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不僅掌握了疫癘為病的特點,而且總結出一套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法。特別是清代葉天士對衛氣營血、辨舌、驗齒、辨斑疹等的詳細論述;吳鞠通對三焦辨證以及銀翹散、桑菊飲等一系列有效良方的廣泛應用,既彌補了六經分病辨證的不足,又極大地豐富了外感病的證治方藥等內容。總之,寒溫之爭,促進了外感病學的發展。

寒溫之分,阻礙了外感病學的發展

1.不能全面、客觀地闡釋外邪的致病特點,以及外感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特殊性與複雜性 導致外感病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外邪。外邪雖可單獨為患,但多數情況下,是以兼夾的形式侵襲人體,這種兼夾形式,除表現在陰濁或陽熱之邪的同類相求而混雜外,還表現在性質完全不同邪氣的相互雜合。其中,若陽熱之邪、或陽熱與陰濁之邪相雜而以陽熱之邪為主所致者,易傷人體的陰液而顯火熱之象;若陰濁之邪、或陰濁與陽熱之邪相雜而以陰濁之邪為主所致者,易傷人體的陽氣而顯寒濕之象。此外,外邪侵犯人體後,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可互相轉化的特點,如陽盛之體,雖陰濁之邪為患,也易化熱、化燥,陰盛之體,雖陽熱之邪為患,也易化寒、生濕;熱證過用寒涼之品,也易傷陽而生寒,寒證過用溫燥之品,也易傷陰而生熱;實證攻伐太過,也易損陰、傷陽而致虛,虛證滋補太過,也易增壅、添郁而致實等。但外感病學的一分為二,既不能全面、客觀地闡釋外邪的致病特點,也不能全面、系統地闡釋外感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特殊性與複雜性。

2.寒使部分內容出現過多不必要的重複或互有殘缺 寒溫分離,一方面,使熱盛陽明等內容出現過多不必要的重複,另一方面,又使上千年積累下來的許多治療外感病的有效良方,或因片面強調仲景學說的系統性與完整性而不能入圍,或因其所治病證中雜有寒邪而只能作為溫病的一種陪襯,或既不能進入傷寒、也難融入溫病而不得不長期徘徊在外感病之外。

3.使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1)關於傷寒:《傷寒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全面、理論聯繫實際的古典醫籍,它以用藥精甚、組方嚴謹、臨床實用而受到歷代醫家的普遍重視與推崇。但書中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也引發了許多爭議。如太陽病篇的過於龐雜、無所不包;太陰病篇的丟三落四、殘缺不全;部分條文的錯簡脫失等。(2)關於溫病:溫病學是外感病學的另一分支,它以學科開放、博采眾長、實用性強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同樣,也因辨證施治原則不夠完善,對部分內容的處理難免牽強。如邪犯少陽與邪犯膜原,被認為是半表半里證,但在溫病中,則將其列為氣分證,使學者概念不清,教者莫衷一是。此外,下焦屬肝腎,不僅嚴重脫離了肝與胃腸膽脾同居中焦的實際,還衝擊著脈診中“關”候“肝脾”,以及肝居脅下,其經脈絡膽等理論基礎;為了滿足病在下焦屬肝腎陰虛的需要,還將本屬下焦的膀胱病證,也被人為的排除在溫病學之外等。

4.使外感病的診斷失去了統一的標準 寒溫分離,因所用辨證方法不同,相同的病證可作出不同的診斷結果。如同是邪熱壅肺證,若按六經辨證,可診為太陽病變證,若按三焦辨證,可診為手太陰病證;如同是半表半里證,若按六經辨證,可診為少陽病,若按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可診為氣分證;如同是邪氣入裡的咽痛,若按六經辨證,可診為少陰病,若按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可診為上焦氣分證等。這不僅使初學者困惑不解,也讓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無所適從。

5.既影響了外感病學的自身發展,又衝擊著中醫學的理論根基,給中醫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寒溫分離,不僅嚴重影響了外感病學的自身發展,還衝擊著中醫學的理論根基,使比較全面、系統、嚴密的中醫理論,在傷寒與溫病中,經常處於互相矛盾、難圓其說的尷尬境地,給學習中醫、傳播中醫、發展中醫,帶來諸多困難與困惑。此外,由於《傷寒論》與《溫病學》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還加大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懷疑,動搖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基礎,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中醫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總之,寒溫之分,阻礙了外感病學的發展。

寒溫統一,有利於外感病學全面、系統地發展

首先,寒溫統一,能消除門戶之見,解決一些長期困擾中醫學的理論難題,避免過多不必要的重複,糾正某些過於牽強、脫離實際、將錯就錯的觀點,還原外感病學的本來面目。其次,寒溫統一,有利於全面、客觀地理解外邪的致病特點,有利於全面、系統地闡釋外感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特殊性與複雜性,有利於辨證施治方法的系統化與規範化。總之,結束寒溫分離對中醫事業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實現傷寒與溫病的合二為一,建立一個統一、完整、開放的外感病學體系,不僅能為其自身的進一步充實、完善提供更為廣闊和自由的空間,也有利於外感病學全面、系統地發展。

標籤:【說法】、【統一】、【寒溫】、【再論】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