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 養生知識網


 



6月21日夏至 夏至和立夏的區別

 6月21日夏至 夏至和立夏的區別
養生導讀:夏至,按字面的意思,說明夏天到了。但很多人八夏至和立夏混淆了,認為夏至就是立夏。雖然夏至和立夏都是夏天的節氣,但兩者截然不同。今天我們來看看夏至和立夏的區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2014夏至時間是6月21日18:51:13,農曆2014年五月(小)廿四,星期六。 夏至和立夏的區別 【立夏】 立夏同夏至一樣,在二十四節氣中,不光都是反映季節的節氣,而...



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

 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中醫支招:夏至節氣養生保健找準方法。中醫對時辰節氣非常重視,因為不同節氣時辰和陰陽五行相關很大,而中醫治病,又講陰陽五行,因此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裡也是中醫養生的關鍵一環。夏至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夏至時,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此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那麼在夏至如何養生呢?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標誌著盛夏就要來臨,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



夏至 白領的酷暑保健法

 夏至 白領的酷暑保健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夏至將至,白領們酷暑季保健養生講究多。俗話說,不過夏至不熱,夏至的到來也預示著武漢將迎來2011年最熱的時期,在這樣的酷暑季節,上班族在防暑之餘如何做到養生,保持健康體魄呢?小編將從起居、運動、飲食等多方面進行詳細講解,為你打造專屬上班族的夏至養生指南。 夏至養生重在保護陽氣 中醫理論認為: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陽氣在這一天強盛到極點,陰氣自這一天開始滋長。養生...



夏至多吃鹼性食物 念好營養經

 夏至多吃鹼性食物 念好營養經
養生之道網導讀:夏至來了,飲食自然不能再按秋冬“菜單”來,否則很可能造成部分營養成分的不足和失衡,進而影響正常神經調節與免疫調節等生理機能,引發相關疾病。盛夏之際,除了講究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外,這“營養經”究竟該怎麼念?專家表示:“念好‘均、鹼、水’這三字訣就好辦了!” 均:營養攝入要均衡 專家表示,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和礦物...



夏至養生 勿忘健脾

 夏至養生 勿忘健脾
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前後雨水較多,其氣候特點可概括為“濕熱”和“暑熱”。人們常常感覺食慾不振、胸脘痞悶、口苦粘膩、神疲乏力、頭昏腦漲、心悸短氣、小便短赤等,中醫認為,此為暑熱傷脾傷致。因此,夏至養生勿忘健脾。 運動不宜劇烈 夏至之後,天氣炎熱,運動最好安排在清晨陽光初照或夕陽西下時為好,宜選擇柔和、動作緩慢的散步、...



夏至節氣的由來

 夏至節氣的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



夏至的民間習俗

 夏至的民間習俗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於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不亞於端午節。   據宋代《文昌雜錄》裡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遼史·禮志》中說:“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著祭天,北求雨,南祈晴。從...



夏至如何養生?

 夏至如何養生?
 到了夏至,才真正進入炎熱的季節,正如人們常說的“不過夏至不熱”。夏至節後,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所以,在此期間內氣溫繼續升高,並在夏至後的第3庚日就進入伏天。伏天也稱三伏,為一年最熱的日子,它分為三個階段,即頭伏、二伏和末伏。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夏至氣象條件與農事活動

 夏至氣象條件與農事活動
 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至後進入伏天,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



夏至「忌雨」和「防「疰夏」」習俗

 夏至「忌雨」和「防「疰夏」」習俗
夏至“忌雨”的習俗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徵,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