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 養生知識網


 

A-A+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2015年12月23日 夏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68 ℃ 次

養生導讀:此時正是夏秋交替的季節,轉季之時最容易生,所以這時的養生保健一定要做好。那麼夏秋交替如何養生呢?今天為您介紹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從飲食、穿衣、洗澡、睡眠……等多方面給你專業的建議,為平安度過初秋做好準備!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1、飲食

即將步入初秋,氣候由濕熱逐漸變得乾熱,這時人體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以及咳嗽等症狀。不妨多食用蜂蜜、芝麻、葡萄、胡蘿蔔、白木耳、海帶、番茄、梨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這段時間防暑降溫依然不能忽視,要注意潤肺養胃、祛暑滋陰。

夏秋交替這個季節,不應過分地進補,切忌頓頓大魚大肉。應該平補,由於天氣乾燥,可以吃一些清爽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蜂蜜、梨水加冰糖等。要注意平衡飲食,注意蔬菜和肉類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膩的食物。老人由於脾胃功能下降,所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而且要少食多餐,這樣才不至於讓胃腸負擔太重。

營養專家建議,可以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比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這些對於緩解秋燥大多都有一定的良效。除了上述中藥之外,還可多吃一些生梨、山竹等涼性的水果,同時也可增加對芝麻、蜂蜜、枇杷、西紅柿、百合、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

日常食譜宜寬不宜窄,食物的種類盡可能吃得雜些,葷素搭配,稀稠結合,不要偏食。主食方面應細糧、雜糧混吃,粗雜糧如小米、玉米、小豆等,這些粗雜糧比精米、精面所含營養成分更全面,可適當多吃些。另外,粗雜糧含食物纖維多,具有清理腸胃、通便排毒的功用。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2、穿衣

俗話說:“春捂秋凍”,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律,氣溫下降但不要急於添加過多的衣服,使身體有抗禦風寒的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但秋凍也不能過頭,有支氣管炎、胃炎等史的人,則要注意適當保暖,防止舊病復發

《養生論》曰:“秋初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養生專家提醒,由於秋高氣爽,很多人依然穿得很少,尤其是追求時尚的青年女性,無視天氣的變化,常常是裙裾飄飄,甚至穿著吊帶衣、露臍裝上街,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而且還會傷害身體。

在這時要適量的增減衣服,可不要在這時候打起“亂穿衣”的主意,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要準備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著,以免受風寒。這個敏感的交替季節,感冒增多與天氣變化無常有很大的關係,要想預防感冒,首先還是需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的增減衣服,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更要注意。

天氣轉涼,帶寶寶外出,別忘了帶上外套和長褲,即便是很近的地方,也應做好防風保暖工作。但您還要注意,從外面回家後,先別急著給寶寶脫外套。這是因為寶寶適應不同溫度的能力差,如果一下子脫了外套,說不定寶寶反而會在進門後著涼。因此先讓寶寶稍微適應一下室內的溫度,再決定給寶寶脫外套。 

3、洗澡

初秋濕熱並重,更有秋老虎的肆虐,人們常常出汗過多,但這季節又是早晚涼爽,人們出汗後由於夜間涼爽,濕熱並重,這就容易使皮膚發生癤腫。為保持皮膚清潔就要勤洗澡,沐浴時可在浴盆內放一些花露水或祛痱水,使浴後皮膚清爽滑潤,避免癤腫的發生;洗澡不要用鹼性大的肥皂,秋季氣候漸趨乾燥,再使用鹼性大的肥皂容易使皮膚乾燥脫屑。尤其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縮,如再使用鹼性肥皂就會導致皮膚自身保護能力降低,這就更容易受細菌侵襲了。

4、睡眠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初秋時節應本著避高溫的原則,延續夏季時夜臥早起的習慣,以預防勞氣傷陰的後果,按照晚睡順應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的原則進行睡眠養生。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鐘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我們需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初秋健康就寢的時間最好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6:00-6:30。若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中午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午睡也一個很好的調整。

保證良好的睡眠就要有良好的習慣。《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胃不和則臥不安。”天氣轉涼,很多人胃口大開,晚飯後吃很多,這樣就非常不利於睡眠;其次,睡覺講究正確的睡姿,宋代蔡季通在《睡訣》中寫道“睡側而屈”,意思是睡時取右側臥位,上下肢半屈曲。這樣的睡眠姿勢能夠有效地放鬆肌肉,對消除疲勞、促進睡眠十分有利;枕頭的高低、軟硬也會影響睡眠質量,人們尤其要重視枕芯的選用,要多選香草、野菊花、蕎麥皮,或是曬過的干茶葉。

5、運動

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氣溫宜人;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在秋天“養收”的時候,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必須注意三防:

一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應待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後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二防運動損傷,由於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三防運動過度,秋天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6、精神

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氣溫高、濕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洩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中午天熱的時候應減少外出,可以喝點清涼解暑的綠豆湯,遇事保持心平氣和,少生閒氣。

7、防病

隨著漫長盛夏的結束,初秋的天氣給市民帶來了絲絲愜意的清涼。但初秋保健應注意設“三防”——防中暑、防腹瀉、防過早進補。

立秋已過,但“秋老虎”帶來的高溫炎熱還將持續一個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雲淡,紫外線照射強度大,“中暑”的餘威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進行戶外活動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及時補水,不要等口乾舌燥時才喝水,運動後喝點淡鹽水,補充在運動過程中流失的鹽分;不宜空腹運動,因為空腹時易中暑;戶外活動中如果覺得不舒服應立即停止,並到陰涼處休息。

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盛夏酷暑,人們胃口較差,脾胃功能減弱。進入初秋後,飲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飲食需注意衛生,不宜大量進食大補或難消化類食物,加重腸胃負擔。少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淡水魚生、刺身含較多寄生蟲,不提倡吃。小孩體質較弱,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一旦出現高燒、腹瀉、脫水明顯等症狀,應及時送醫。

民間習俗中有秋季進補貼膘的做法,但初秋進補為時尚早。因為初秋還在伏天內,過早進補易引發上火、腹瀉等病症,選在中秋後進補較佳。

標籤:【夏秋交替的養生之道 夏秋交替如何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