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飲食四大方略 | 養生知識網


 

A-A+

冬季飲食四大方略

2014年10月30日 冬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52 ℃ 次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在冬季所需的能量與其他季節的差距並不大,因為人體的“激素鍾”在寒冷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此時,甲狀腺功能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從而加速了體內大多數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產熱,此時應進行耐寒力鍛煉而增強適應能力

1.妥善管理冬季食譜和食量

如忽略了人體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賴食物御寒,過多地食用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類等,可造成和加重心血管病。同時一冬下來,可長一身贅肉,民間即有“冬季又長肚子又長腰”的說法,還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妥善管理冬季食譜和食量,是冬季自我保健之關鍵。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冬季是減輕體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時機。此時,肥胖者晚餐應該少吃,並且安排得清淡一些。由於晚間人體異生作用大,營養素易成脂肪而儲存,同時晚間活動量小,晚餐豐盛,則引起血脂升高,並易於沉積在血管壁上,為動脈硬化埋下隱患。

婦女冬季應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尤其是鈣和鐵應有充分的供應。老人和兒童及體質虛弱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生理耐寒能力差,寒冷對他們是很大的威脅,尤其需要優質蛋白質。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應保持合理的比例,三者應分別占13%~15%、25%~35%、60%~70%為宜。老人冬季宜常吃粗糧、雜糧和薯類,如玉米、蕎麥、燕麥、紅薯、馬鈴薯、羊奶、兔肉、動物肝、動物血、豆腐、芝麻醬、紅糖、蝦米、蝦皮以及帶色葉菜也都適於冬季進食。

2.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

冬季天寒地凍,因此,人們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通過飲食起到保溫、御寒和防燥的作用。

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

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製品等。

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御寒能力。

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係。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蔔、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因為蔬菜的根莖裡所含無機鹽較多。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御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髮菜、芝麻醬等。

3.冬季是飲食補養的最好季節

正如俗話所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痛”。作為產熱高和溫熱性的食物,主要有羊肉、牛肉、雞肉、蝦仁、桂圓、紅棗等,這些對於素體虛寒、陽氣不足者尤其有益。為使“陰平陽秘”,冬季還宜配食鱉、龜、鴨、鵝、藕、木耳等護陰之品,尤其是一些體弱多、精氣虧損的中老年人,以求陰陽平衡。“黑色食品”能益腎強身,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黑菇、烏骨雞、海帶、紫菜等,冬天食用正合時宜。另外,不少堅果如核桃、板栗、花生、松子、榛子等,均具有補養“腦體”的功效,冬天亦宜擇食。我國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冬天尤其提倡食用熱粥,若將上述食品置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會給養,還能療疾。

4.冬季應減少食鹽攝入量

冬天又是年節頻至的季節,元旦、春節均在其中。不少家庭常常是冰箱塞得滿滿的,而且剩飯不斷。須注意,冰箱並非保險箱,經常吃剩飯對健康十分不利。即便是嚴冬,也要講究飲食衛生,以防病從口入,“夏冬發”。由於鹹味入腎,可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故冬季應減少食鹽攝入量,並切忌生冷、寒涼食物,以免“雪上加霜”,損傷人體陽氣。

標籤:【方略】【四大】【飲食】【冬季】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