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防病的最佳途徑 | 養生知識網


 

A-A+

中醫防病的最佳途徑

2013年10月23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3 ℃ 次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是生命體保持個體生存的本能,是轉化成水谷精微和氣血、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合理的飲食,可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但是,飲食失宜,又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飲食對於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數千年的發展史中,積累、總結了豐富的食療經驗,《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論點,漢代張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該書還收集了很多食治與飲食禁忌。後世更是推出大量深有影響的食療著作,如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食治專篇,精闢地論述了食療是行之有效的治方法之一;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700多種食物性味歸經,並指出“食物入口,與藥之治同為一理”的傳統食療理論。

食物對人體具有滋養作用,能使氣血充足,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使五臟六腑功能旺盛,生命力強。飲食還具有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根據食物的氣、味特性及身體陰陽盛衰的情況,給予適宜的飲食營養。《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五味各有陰陽運行,五行生剋,均與飲食五味有著密切關係。

飲食養生並非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食物也有偏性,必須根據食物的特點而靈活取捨,選用相應食物合理搭配,以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

整體性原則

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與自然息息相通,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間呈現動態平衡,若因內外環境的改變或致病因素的干擾破壞了平衡,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氣候突然變化,驟受寒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應及時用驅寒食物以維持和促使人體內外環境相對穩定和平衡。

因時制宜 食物的攝入本身就是自然界對人體內環境的一種直接干預,是保持人體外環境相對統一的重要因素。正確運用不同性能的食物,可以使人體順應氣候變化,保持內環境的穩定,如夏季應多食西瓜、綠豆等,冬季應多食羊肉、狗肉等,秋季應多食梨、百合等。

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但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差別較大,故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不盡相同。使人體順應不同地理環境條件,是提高食物療效的重要方面,如東南沿海地區潮濕溫暖,宜食清淡、除濕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區寒冷乾燥,宜食溫熱、散寒、生津的食物。

因人制宜 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隨著年齡的變化和體質的不同而有明顯區別,若根據個人不同體質,有選擇性地攝入食物,可起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作用。如兒童身體嬌嫩,為稚陰稚陽之體,宜選用性質平和,易於消化,又能健脾開胃的食物,而應慎食滋膩峻補之品;老年人氣血陰陽漸趨虛弱,身體各部分機能低下,故宜食用有補益作用的食物,過於寒涼和溫熱難於消化的食物均應慎用。個體上的差異,食物的選擇有所不同,如男性因消耗體力過多,應注重陽氣的守護,宜多食補氣助陽的食物;而女性則有經、孕、產、乳等特殊生理時期,易傷血,故宜食清涼、陰柔、補血之品。陽虛者宜食溫熱補益之品;陰血不足者宜食養陰補血之品;易患感冒者宜食補氣之品;濕熱較甚者宜食清淡滲利之品。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種性能,調節和穩定人體內環境,使之與自然環境相適應,方能保持健康、祛病延年

辨證施食原則

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呈動態變化,一種疾病可隨病因、體質、年齡、氣候、地域或發展階段等因素的變化,表現為不同的證,所謂辨證施食,即根據不同的病證來選配食物。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食物的選配應在辨證施食的原則下進行,如虛證宜用補益之品,實證宜用祛邪之品,表證宜用發散之品,裡實證宜用通洩之品,裡寒證宜用溫裡之品,裡熱證宜用清洩之品。辨證施食,調節機體的臟腑功能,促進內環境趨向平衡、穩定,是中醫食療學的重要特點。

辨病施食原則

一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在病理生理上具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儘管在不同的人體和不同階段,其證的表現有異,但疾病的實質還是存在,在治療中必須注意到病的特殊性,食療也應辨病施食,如遺精病宜食蓮子、芡實;消渴病宜食南瓜、山藥;夜盲症宜食羊肝、豬肝。食物所含有的物質成分,往往決定這種食物對某一種或幾種疾病具有特異性作用。在食療實踐中,辨證與辨病施食是提高食療效果的關鍵,掌握每一食物的性能特點,有針對性地施用,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基礎。辨證與辨病應相輔相成,不可顧此失彼。

平衡膳食原則

平衡膳食即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食用多種食物,使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避免偏食。嗜食某種食物可致使體內某些營養缺乏,穀物、動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均應盡可能佔有適當比例,以保證機體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到因為偏嗜而引發的疾病,如過食辛辣溫熱性食物可產生口渴咽干、腹痛便秘等。《素問·五臟生成論》中曾指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儘管食物有營養機體的作用,但因其性能不同,偏嗜不僅起不到營養作用,反而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乖戾,危害健康,滋生疾病。

標籤:【途徑】【最佳】【防病】【中醫】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