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竅門 讓寶寶妙語連珠 | 養生知識網


 

A-A+

4個竅門 讓寶寶妙語連珠

2019年01月10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1 ℃ 次

東東現在2歲半大,有一天晚上,媽媽給他講故事《野貓眼中的城市》,講完後,媽媽問他:“城市並不是野貓說的那個樣子,那麼,城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東東想了想,說:“城市就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南來北往;城市就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就是熙熙攘攘、熱熱鬧鬧、五彩繽紛、披紅掛綠。”乍一聽,一個還不到3歲的寶寶用這麼多雅致的詞彙來描繪城市,妙語連珠,真讓人難以置信。其實,東東是一個2歲才開口說單字的寶寶,僅僅在半年之後,他的語言發展怎麼就如此迅速?東東媽媽用了什麼教育竅門

鸚鵡學舌期的寶寶最適合說“妙語”

請注意,東東說的是“妙語”,而不是普通的口語,它們是一些雅致的詞彙和語句,相當於比較優雅的書面語。與隨意通俗的口語相比,它的含金量更高,更鍛煉寶寶的發音和聲調、反映更加豐富的思維內容以及提升寶寶的修養。

詞彙是構成語言的基本素材,2~3歲正是寶寶積累語言素材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家長教寶寶說什麼樣的詞語,決定了寶寶的語言質量。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美國教育家懷特說:“語言絕對是發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語言既促進寶寶智力的發展,又是智力本身的發展。一般情況下,家長認為這麼小的寶寶能說清楚簡單的詞語就算不錯了,沒想到竟然還可以教寶寶說“妙語”。

實際上,我們不要、也不應該低估寶寶的發展潛能,只要有科學的引導,寶寶完全可以說出規範的詞語甚至成語,而且能把“妙語”用得恰到好處。這是因為兩三歲的寶寶正處於鸚鵡學舌時期,大人教什麼,他就跟著說什麼,並把大人所教的詞彙、語句與當時的情境相聯繫,還能依靠直覺籠統地感知這些詞彙的含義,有時他的感知是正確的,有時就會出現誤差,形成幽默的童言稚語。例如當大人在一定場合說出“一群人”的時候,寶寶直覺地感知到“群”是一個數量比較大的量詞,有一天他出了很多汗,就可能說:“媽媽,我出了一群汗。”如果大人能夠主動意識到寶寶學習語言的這一潛能特點,把所用的“妙語”與當時的情境更好地結合起來,甚至直接解釋給寶寶,那麼寶寶學以致用的語言水平就更高了。

讓寶寶妙語連珠的4個竅門

1 看圖說詞

家長通常會給寶寶買一些看圖識字的書或者卡片,它首先具有識物、識字的功能,而我們還可以開發出看圖說詞的功能。例如一張“紅旗”圖片,有的書把它畫成正方形的,有的書把它畫成迎風招展的,媽媽把這2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寶寶比較和觀察,並與寶寶慢慢地一問一答:“你看這張圖片是什麼?(紅旗)那張圖片是什麼?(紅旗)這2個紅旗有什麼不一樣呢?(寶寶不語)這個紅旗是靜止的,沒有風;那個紅旗是飄揚的,有風。聽明白了嗎?現在,寶寶跟媽媽說‘靜止’、‘飄揚’。”在說這2個詞的時候,請媽媽握著寶寶的手指著相應的圖片,然後再讓寶寶自己學著說一遍。以後遇到這2張圖片時,仍然這樣跟寶寶對話,過不了多久,寶寶見到紅旗圖片就會自主地說出“靜止”、“飄揚”等“妙語”了。

同樣的道理,兒童圖書上的太陽常常會有不同的表情,媽媽一邊指著“太陽”的表情,一邊說相應的詞彙:“高興的太陽”、“憤怒的太陽”、“哭泣的太陽”,這樣不但進行了語言教育,還啟蒙了相應的人文要素,在必要的時候,靈活地編一個故事,更能加深寶寶對語言的印象,提高他的理解水平。

2 看景說詞

媽媽經常帶寶寶逛街,街道上的景色非常豐富,寶寶往往也比較興奮,他們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動覺等多種感官充分地感知著、捕捉著,他們對事物的求知慾處於最佳狀態,如果媽媽能及時地給予語言刺激,會極大地提高寶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例如媽媽指著街道上的車和人說:“寶寶看,這裡的人多不多?(多)這叫‘熙熙攘攘’,跟媽媽說一遍(熙熙攘攘)。寶寶再看,這裡車多不多?(多)這叫‘川流不息’,跟媽媽說一遍(川流不息)。那好,現在媽媽要問寶寶了,路上人很多,叫什麼?(熙熙攘攘)路上車很多,叫什麼?(川流不息)”

剛開始寶寶可能記不住這2個詞,媽媽可以做一下提示,拉著寶寶的手繼續在街道上溜躂,走一會兒再問寶寶:“路上人很多,叫什麼?路上車很多,又叫什麼?”大約經過三四遍的鸚鵡學舌,寶寶就能把這2個詞的發音和籠統含義把握住了,以後遇到相同的情境再問他,他就能妙語連珠了。

根據現實生活場景或者書上的故事情境,能夠傳遞給寶寶的其他雅致詞彙還有很多,比如熱熱鬧鬧、騰雲駕霧、風馳電掣、烏雲滾滾、大雨傾盆、披紅掛綠、五顏六色、龐然大物、摩天大樓、雕樑畫棟、數不勝數等。

3 用唐詩造句

很多寶寶都會背不少朗朗上口的唐詩,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小寶寶把它們脫口而出,具有繼承和傳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意義。但是,也有不少專業人士批判讓寶寶死記硬背唐詩的錯誤做法,主要是因為寶寶不能較好地理解唐詩。確實,寶寶不能理解詩歌的完整意境,但是詩歌不但具有鍛煉發音和記憶力的功能,還是優秀優雅的語言素材,如果家長教育得當,完全可以讓寶寶既記憶又理解。

例如《春曉》這首唐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家長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分解使用這些詩句,加深寶寶的理解。在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媽媽和寶寶都睡了一個懶覺,醒了之後,媽媽伸個懶腰說:“今天起床晚了,真是‘春眠不覺曉’啊!”走在公園的路上,聽到鳥的聲音,媽媽說:“寶寶,你聽‘處處聞啼鳥’。”在睡覺之前,媽媽聽見外面颳風了,跟寶寶說:“現在‘夜來風雨聲’,猜猜明天‘花落知多少’?”第二天,媽媽帶著寶寶觀察“花落知多少”或者“樹葉落多少”。有時周圍很多人在唱歌,媽媽把“處處聞啼鳥”換成“處處聞歌聲”。以上做法都是在用唐詩造句,這個方法使歷史悠遠的詩歌現代化,使意境深遠的詩歌生活化,既豐富了寶寶的語言素材,又鍛煉了他活學活用的理解能力。

4 用身體表演詞彙

這是一種富有動感和戲劇性的學習方式,寶寶非常喜歡,一些適合用表情和肢體表演的詞彙、成語等,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幫助寶寶心領神會、學以致用。

例如,媽媽說:“我來表演‘哈哈大笑’。”然後問寶寶:“你也表演‘哈哈大笑’,好嗎?”其他適合表演的詞彙還有:掩面而笑、歡呼雀躍、喜氣洋洋、目瞪口呆、垂涎欲滴、昏昏欲睡等。等寶寶積累了一些詞彙之後,可以將這些表演升級為親子遊戲,媽媽出一個成語讓寶寶表演,寶寶出一個成語讓媽媽表演。在家庭聚會的時候,寶寶還可以“露一手”展示個人風采,媽媽報幕:“下面由東東小朋友表演哈哈大笑、掩面而笑、歡呼雀躍,請大家鼓掌歡迎!”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有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興趣,寶寶將取得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而親子之間必然其樂融融!

標籤:【妙語連珠】、【寶寶】【竅門】【4個】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