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音樂胎教的「是是非非」 | 養生知識網


 

A-A+

細數音樂胎教的「是是非非」

2018年01月04日 孕婦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20 ℃ 次

音樂胎教,目前備受爭議的一種胎教方式,特別是它的可信性一直很讓人疑惑,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可還是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但無論如何,音樂胎教都有其可取之處和注意要點。

在胎教所實施的各種方法中,有關音樂胎教的爭論最為激烈:有的專家認為,音樂是胎兒的至愛。這是因為,在母體裡,胎兒首先感受到的是母親心跳有節奏的韻律。國外一些專家甚至還大膽地表示,音樂不僅能讓孩子聰明,還能改變孩子的長相。

然而,對音樂胎教持懷疑和反對意見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儘管胎兒對外界的聲音會用動作來回應,但是,並沒有人真正明白那些動作的含義。

對音樂胎教我們究竟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呢?

一、各國對音樂胎教的研究

是非一:來自英國的報告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妊娠30周後,胎兒對外界聲音有明顯的反應。一聽到音樂,胎兒心率就增加。出生後,孩子聽到母親的聲音,會停止啼哭而安靜下來。

而英國產前心理學會的專家告誡本國孕婦,如果希望胎寶寶將來是一個精神穩定、樂觀向上的人,她就應該在孩子出生前為胎兒唱歌。他能感受到媽媽歌聲的震動,使胎兒獲得感情、感覺上的滿足。母親為胎兒唱歌,相當於一種產前免疫,也可為胎兒提供重要的記憶印跡。

是非二:來自西班牙的報告

在西班牙,以“腹中胎兒的大腦功能會被強化嗎?”為中心的課題正在研究中。他們成立了一個西班牙超智兒童協會,孕婦在協會具體指導下,對胎兒播放優美動聽的樂曲,增強胎兒的聽覺識別能力,改善大腦功能水平,促進其感官發育。

是非三:來自瑞士的報告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胎兒在母體內,生理和心理深受環境的影響。胎兒能感受並接受胎教的能力。當胎兒的聽覺機能作用於音樂和語言環境,音樂和語言就成胎兒的生理素質,音樂和語言的生理功能得到強化。同時,當胎兒受到音樂和語言環境作用,又引起心理功能的強化,音樂和語言又成為胎兒的心理素質

是非四:來自國內的報告

我國專家在對音樂胎教後的胎兒進行研究發現,孕16~20周的胎兒對音響無應答反應,孕21~32周的胎兒對音響有不同程度的應答反應。主要表現在:胎心增快,胎動增加。

二、其他的聲音

是非五:“也許他很不喜歡這些聲音呢!”

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哥頓·肖認為:“雖然胎兒能聽到外界的聲音(包括音樂),並且可用動作來回應,但是我們並不能確認,他是喜歡還是討厭。”

同時,他也表示,雖然有研究證據表示,學習音樂能使孩子數學方面更為出色,但這畢竟是對出生之後3、4年孩子來說,至於音樂胎教的效果還不能說得那樣的肯定。

是非六:“這也許只是個人經驗之談”

對有些報道說孩子出生後能分辨父母的聲音,並且對胎兒時期的音樂有一定記憶能力,有專家認為,僅僅是因為這些現象,就肯定音樂胎教的效果並不是科學辦法。這些結論可能只是個人的經驗之談,並不一定基於真正的調查研究。

是非七:“胎兒根本就聽不到聲音”

一些生理學家經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在胎兒未出生或在出生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會感受到任何東西。哺乳動物的胎兒在未出生前,大腦受胎盤分泌的某些具有自然鎮靜和麻醉作用化學物質的影響,一直處於一種深度睡眠狀態。

是非八:“沒有單純的莫扎特效應,也要考慮其他因素”

莫扎特音樂是否能讓孩子聰明,不能馬上下結論。有可能是因為有能力聽莫扎特音樂的孩子,本來就處在比較優越的環境,家長的知識層次較高,或家長會花更多的教育時間在孩子身上……其他的影響因素都得細細去比較分析。

是非九:“方法不當,會致聾”

胎兒4個月大時就有了聽力,6個月時,胎兒的聽力就發育得接近成人了。如果此時採用錯誤的音樂胎教方式,對胎兒稚嫩的耳蝸,容易遭到不可逆性的損傷。

標籤:【是是非非】、【胎教】、【音樂】、【細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