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識別明礬處理的中藥 | 養生知識網


 

A-A+

教您識別明礬處理的中藥

2018年05月1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4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明礬是什麼也許並不是是所有人都瞭解的。其實明礬就是一種透明的晶體,有點像冰糖。現在有人用明礬處理中藥。這是為什麼呢?

教您識別明礬泡過的中藥

明礬看上去亮晶晶,摸起來手感硬,舔一下鹹酸澀。過去,明礬常用來淨化水。但如今,有人卻利用明礬處理中藥,使藥材超出原來重量,以求賣個好價錢。藥學專家支招以幫助讀者識別哪些是明礬處理過的中藥。

用明礬浸泡的中藥材重量會增加,以下三個步驟,可以幫助老百姓鑒別。

首先,仔細查看中藥褶皺處是否有結晶小顆粒或白色粉末,特別是在光照下,觀察中藥上是否有一種略為閃光的亮澤,如果有,那就是經過打礬的;其次,經過打礬的中藥捏起來有種觸手的感覺,手感僵硬、乾澀;第三,輕舔一下藥材表面,明礬處理之後有鹹、酸、澀的味道。在三個步驟中,口嘗是關鍵。

特別要留意的是,白豆蔻、冬蟲夏草、砂仁、山瘐肉、枸杞子、全蠍、炮甲珠等中藥,最常被不法之徒用明礬浸泡,購買時應多加小心。

但需要提醒的是,也有些中藥需要用明礬浸泡。比如,生半夏需要用薑汁、明礬、鹽等炮製一番,以降低其不良反應。生半夏本身具有毒性,炮製後則可以降低。

煎中藥時應該怎樣加水

煎中藥決不能加熱水。同理,煎中藥前應將藥物浸泡一段時間,使水能滲透到藥物的內部組織,以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但切不可用熱水,只能用冷水。

中藥湯劑以水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應以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療藥量等為依據而定。若加水量過多,藥物濃度過低,藥汁太多,則療效受影響;加水過少,不僅難以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還容易煎焦,既浪費,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今薦介3種加水方法,供擇用。

1.傳統加水法

將中藥置於砂鍋內,用手將藥攤平,然後加入高出藥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準確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

即採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療藥物及其頭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上海市藥材公司規定各類藥煎煮的加水量為:調理、滋補藥,頭煎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藥(凡是以治療各種疾病為主的中藥),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藥,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傳統加水法準確,但是,若遇到藥物量多時,加水量則顯得少些。

3.重量加水法

即按藥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將配發好後的中藥,取1貼(劑)藥稱一下重量,然後根據1克中藥加10毫升水的原則,把計算的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餘下的35%留給二煎用。例如,滋補調理藥人參養榮湯,藥物總重量為150克,加水量應為1500毫升,頭煎應加65%即為975毫升,二煎加水35%為525毫升。該方法加水準確,特別是藥物種類多、藥量大的中成藥方劑更為適宜。此法雖然比以上兩種方法麻煩,但較準確。

此外,若藥中花(如穩復花、袋袋花等)、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時,還可適量多加些水。

有些人在煎藥之前,常常喜歡加熱水,認為這樣可以不用煎煮那麼長時間,既煎得快,煎得透,又可以省時、省力,能很快服用。這樣做是不科學的。當熱水沖入生藥內時,生藥的外層組織由於受高溫的驟然衝擊,立即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一層不可逆轉的變性層,阻礙了水分的滲入,組織內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難以溶出,從而大大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煎中藥決不能加熱水。同理,煎中藥前應將藥物浸泡一段時間,使水能滲透到藥物的內部組織,以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但切不可用熱水,只能用冷水。

夏季上火常用的去火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當人們出現咽喉乾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時,即是中醫所說的“上火”。上火症狀不同,選用的去火中藥或中成藥也應不同。

上火有五種

肝火:表現為頭痛、面紅目赤、口乾咽疼、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甚至吐血。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肺火:主要表現為乾咳無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乾硬

症狀不同 去火藥選用不同

常見的上火症狀主要有“吃不進”、“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種,因此,去火選藥也當對症。

“吃不進”:是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現為口乾、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

“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另外還有“虛火”,也就是陰虛而熱,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咽干舌燥,眩暈耳鳴,健忘失眠,或乾咳氣短,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燥,聲音嘶啞,潮熱易怒,舌紅少津,脈細數,這種上火症狀,可對症選服知柏地黃丸等去火藥。

結語:有些藥材用明礬處理的話,不僅僅會加重中藥的重量。還可能會讓藥的毒性增加,增大服用的危險性。

 

 

標籤:【中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